时间: 2025-05-05 05: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45:13
高栋浮空插万甍,来游谁是鲁诸生。
规模要识鸣弦意,土苴犹水击柱争。
驯垅雉骄佳气象,集林鸮恶好音声。
白头老令能知此,莞尔相撩意未平。
高耸的屋顶如同插入万千建筑的空中,来游览这里的又是谁呢?是鲁国的学子吗?
这个地方的规模,要懂得那鸣弦的意境,土地的肥沃依然像水击打着柱子般激烈。
驯养的垅地上,雉鸡骄傲地展示着良好的气象,树林中,鸮鸟却厌恶那优美的音声。
白发苍苍的老人应该能够明白这些,微微一笑,心中的意趣依然未曾平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富于情感,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流谦在名山新建学桥游览时,通过描绘景色和人文环境,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然美的感悟。
李流谦的这首诗通过描绘高耸的建筑、自然景象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他对学术和美的追求。诗的开头便以高栋浮空的景象引入,象征着文化的高度与广度。接着,诗人提到鲁国的学生,暗示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音乐意境的追求,强调了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土壤的肥沃与水流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暗示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驯化的土地与雉鸡的骄傲,则象征着对自然的掌控与尊重。而鸮鸟的厌恶则反映了某种对美好事物的反思与批判。
最后,白头老人能够理解这一切,莞尔一笑,显示出一种豁达的态度。整首诗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哲理的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诗中的反思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哲理的深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鲁诸生”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学生?
诗中“土苴犹水击柱争”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最后一句“莞尔相撩意未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流谦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人文情怀的探索。陶渊明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隐逸与归隐的理想,而李流谦则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