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渡湘水》

时间: 2025-05-07 07:00:21

诗句

悠悠寒日傍城闉,风蹙微波作细鳞。

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0:21

原文展示:

渡湘水 张嵲 〔宋代〕 悠悠寒日傍城闉,风蹙微波作细鳞。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悠长的寒日斜照在城墙的一角,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不要惊讶这条江水清澈见底,因为屈原曾经在这里投身。

注释: 字词注释:

  •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或心情悠闲。
  • 寒日:寒冷的太阳。
  • 城闉:城墙的角落。
  • 风蹙微波: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
  • 细鳞:比喻细小的波纹。
  • 莫怪:不要惊讶。
  • 清见底:清澈见底。
  • 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政治失意投汨罗江自尽。

典故解析:

  • 屈平投身:指屈原因政治失意和国家的衰败,最终选择在汨罗江投江自尽的悲壮故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渡过湘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江水清澈的描写,引出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湘江的清澈和屈原的悲剧。首句“悠悠寒日傍城闉”,通过“悠悠”和“寒日”两个词,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风蹙微波作细鳞”,用“风蹙”和“细鳞”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江面微波的细腻。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巧妙地将江水的清澈与屈原的悲剧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悠悠寒日傍城闉”,通过“悠悠”形容寒日,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同时“傍城闉”指寒日斜照在城墙的一角,增添了一种孤寂感。
  • 次句“风蹙微波作细鳞”,用“风蹙”形容风轻轻吹动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屈平曾向此投身”,通过“莫怪”引出江水清澈的原因,即屈原曾在此投身,将江水的清澈与屈原的悲剧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蹙微波作细鳞”中的“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典故:如“屈平曾向此投身”引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湘江清澈的描写,引出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和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日:寒冷的太阳,营造出一种悠长而寒冷的氛围。
  • 城闉:城墙的角落,增添了一种孤寂感。
  • 微波:细小的波纹,形象生动。
  • 细鳞:比喻波纹,形象生动。
  • 清见底:清澈见底,表达了对清澈江水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蹙微波作细鳞”中的“细鳞”比喻什么? A. 鱼鳞 B. 波纹 C. 水草
  2. 诗中提到的“屈平”是指谁? A. 屈原 B. 屈大均 C. 屈复
  3. 诗的末句“莫怪此江清见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讶 B. 赞美 C. 感慨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嵲的《渡湘水》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涉及屈原的悲剧,但《渡湘水》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悲剧的感慨,而《离骚》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楚辞》:收录了屈原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端峰往还三首 独坐晚题 独行五首 独行五首 独行 在伯教授为考试之行不知其地漫成五诗送之 老人星 端午三首 菌阁 流杯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如花似朵 欺昧 阳秋可畏 鸢肩羔膝 包含忧的词语有哪些 襦裙 革字旁的字 身字旁的字 斤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包含妙的成语 轩冕相袭 反眼不相识 智昏菽麦 乡乐 充起 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