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7:12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这位病重的老翁不再发怒,静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那把枯竭的古琴上。
如果没有这把枯琴作为寄托,又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情感呢?
身体的痛苦难道真的能忘却吗?真正的道理又在于当下的宁静。
在那老樟树下,琴音悠扬,仿佛在轻轻摇曳着。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子翚,号季和,晚号“老樵”,以其诗歌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并且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刘子翚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疾病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人感受到身体的虚弱与心灵的寄托,表达了对音乐的依恋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这首诗通过病翁与古琴的关系,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哲思。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病重的老翁,他不再发怒,反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寄托在枯琴之上。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老翁的沉静与淡泊,也暗示了音乐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古琴在诗中不仅是乐器,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的设问,强调了古琴在他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没有这把琴,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这句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依赖与对理解的渴望。
“形忘岂知病”,则是对身体病痛的深刻反思,似乎在问,身体的痛苦能否被真正遗忘?诗人在此处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透露出一种哲学的智慧:真正的道理在于当下的宁静,而非对过往的执念。
最后一句“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描绘了一幅恬静的画面,古琴的音色在老樟树下悠扬荡漾,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中那种短暂而美好的时刻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音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堪称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音乐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思考。通过音乐,诗人找到了一种寄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宁静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病翁不咄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琅然寄枯琴”中的“琅然”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龙蟠老樟下”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