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7:47
试听舆人诵,如何是太平。
有生遂其性,无象得而名。
刁斗三边静,锄耰万里耕。
毋庸奏奎聚,不必诵河清。
尧岂容知识,文非以色声。
樵歌殊质俚,未足赞休明。
听听那些人念诵的诗文,哪里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人一旦出生,就应顺应自己的本性,没有形象却能被称名。
边疆的战鼓沉寂,田地上锄头和犁耕耘着万里土地。
不必去奏起奎星的乐曲,也无需诵读河清的诗篇。
尧帝怎么会容忍那些有知识的人,文化并非仅仅依靠外表和声音。
樵夫的歌声虽低俗,却也不能赞美真正的明智。
这首诗通过对比传统的太平盛世和现实的社会状态,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批判。开篇的“试听舆人诵”,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质疑的视角,强调表面上的和谐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平安。紧接着,通过“有生遂其性”的表达,诗人指出人应当顺应自然本性,而非追求虚名。诗中提到的“刁斗三边静,锄耰万里耕”,更是将战乱与耕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和平时期人们的辛勤劳作。
此外,诗中提到“毋庸奏奎聚,不必诵河清”,暗示了对文人雅士的讽刺,认为那些华丽的诗歌和表面的文化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智慧,反而是对社会本质的忽视。最后的樵歌,虽显得粗鄙,却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质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太平的质疑,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真正智慧与人性本质的追求。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