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5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51:20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宋代〕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
中分九秋夜,占断百宵明。
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
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
在三十六个节气中,此时正是心中最为欣赏的时刻。
正值九月的秋夜,将百夜的明亮都占尽了。
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兰香的闺房,
它的光辉映照在华丽的席子上,显得格外清澈。
谁能想到那遥远的海湾里,
珍珠和蚌贝最为丰盈呢?
晏殊(991-1055),字仲明,号小山,北宋初期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尤以对美好景色的描绘而著称。晏殊曾任知州、宰相等职,文学成就卓著。
《中秋月》创作于宋代中秋佳节,正值农历九月,诗人借此良辰美景抒发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中秋月》是一首展现诗人对中秋美景的赞美与思考的作品。整首诗以月亮为主线,描绘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通过“此时心赏并”引出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一时刻的珍视。紧接着提到的“中分九秋夜”,不仅是对时节的准确把握,更是情感的升华,月亮的明亮如同百夜的汇聚,突显了中秋夜的独特之美。
在“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宁静与雅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而“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的结尾则引发了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对远方的思索,暗示着自然的丰盈与人生的哲理。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与思考之间取得了平衡。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晏殊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之美,也流露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展现了宋代文人高雅的情趣与深邃的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和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一种静谧、清澈的生活态度。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中,“三十六旬”指的是:
A. 一年的所有节气
B. 一年的所有月份
C. 一年的所有日子
D. 一年的所有周
诗中“冷照兰闺澈”表现了什么情感?
A. 烦躁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珠蚌最盈盈”意义是:
A. 海洋贫瘠
B. 大海丰富
C. 珍珠稀少
D. 蚌壳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