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颂古二十四首》

时间: 2025-05-04 03:45:31

诗句

观音大士弘悲愿,千臂壮严千眼明。

定慧慈威咸具足,山僧赢得不惺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5:31

原文展示:

观音大士弘悲愿,千臂壮严千眼明。
定慧慈威咸具足,山僧赢得不惺惺。

白话文翻译:

观音大士(即观世音菩萨)广泛地弘扬着慈悲的愿望,拥有千只手臂,庄严而威武,千只眼睛清晰明亮。
智慧与慈悲、威严与柔和都具备,作为山中的僧人,我却无法达到这种觉悟与明悟。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士:指菩萨,尤其是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萨。
  • :广泛地传播。
  • 悲愿:指菩萨的慈悲愿望,旨在拯救众生。
  • 千臂:象征观音的无量法力和对众生的帮助。
  • 千眼:象征观音的智慧和洞察力。
  • 定慧:指禅定与智慧的结合。
  • 山僧:指隐居于山中的和尚。
  • 惺惺:指清醒、明悟的状态。

典故解析: 观音菩萨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菩萨,象征着大慈大悲。诗中提到的“千眼千臂”是对观音的典型描写,表明其帮助众生的能力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宗演,宋代僧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佛教思想为主题,注重表现内心的修行和对佛理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佛教在此时期兴盛,诗人通过描写观音菩萨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追求,以及作为僧人的自我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观音大士的形象,展现了其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体现了高深的佛教哲学思想。诗中的“千臂”与“千眼”不仅是物理的形象,更是精神的象征,表现出观音在救助众生时的无私奉献和无比的智慧。在对比中,诗人自省,作为一名山僧,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全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观音形象的描绘,引领读者思考自我修行的意义,呼应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诗的最后一句“山僧赢得不惺惺”,更是道出了修行者的困惑与追求,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充满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观音大士弘悲愿:开头直接点出观音菩萨,强调其广泛的慈悲愿望。
  2. 千臂壮严千眼明:使用夸张手法,描绘观音具备的超凡能力与智慧。
  3. 定慧慈威咸具足:强调修行者应具备的智慧与慈悲,结合内心的力量与外在的威严。
  4. 山僧赢得不惺惺:表达自身修行的不足,反映出追求觉悟的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观音的特征与其精神内涵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佛教思想。
  • 对仗:诗句中“千臂”与“千眼”,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传达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与追求,强调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观音:慈悲、救助的象征。
  • 千臂:无私奉献、帮助众生的能力。
  • 千眼:智慧、洞察力。
  • 山僧:自我修行者,体现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音大士的“千眼”象征什么? A. 外貌特征
    B. 智慧与洞察力
    C. 地位高贵
    D. 财富多

  2. “山僧赢得不惺惺”中的“惺惺”指什么? A. 清醒明悟
    B. 贫穷
    C. 疲惫
    D. 忘我

参考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关于佛教和菩萨的诗作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佛教思想,而后者则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佛教诗歌研究》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挽秦国夫人 舟中夜读蟠舟诗 送史唐英二首 其二 丰都驿呈任子厚诗二首 次韵秋日书怀 金陵二首 游温汤 卜算子(前题) 苦热 巫山一何高七绝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己字旁的字 豆字旁的字 野鬼孤魂 衔胆 包含阁的成语 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率物 韋字旁的字 许结朱陈 飞字旁的字 高头大马 包含灭的词语有哪些 接班 默默不语 髡剔 玉树盈阶 气壮胆粗 包含蹴的词语有哪些 小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