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1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3:39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
作者:欧阳修〔宋代〕
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虫虾浅水间,蠃蚬如山积。
毛鱼与鹿角,一龠数千百。
收藏各有时,嗜好无南北。
其微既若斯,其大有莫测。
波涛浩渺中,岛屿生顷刻。
俄而没不见,始悟出背脊。
有时随潮来,暴死疑遭谪。
海人相呼集,刀锯争剖析。
骨节骇专车,须芒侔戟。
腥闻数十里,余臭久乃息。
始知百川归,固有含容德。
潜奇与秘宝,万状不一识。
嗟彼达头微,谁传到京国。
乾枯少滋味,治洗费炮炙。
聊兹知异物,岂足荐佳客。
一旦辱君诗,虚名从此得。
我听说大海是如此辽阔,万物的种类繁多无极。
在浅水中,虫子和虾,贝壳如山般堆积。
毛鱼和鹿角,数目成千上万。
收藏的东西各有时节,嗜好没有南北之分。
它们的微小竟是如此,这些大的无法测量。
在波涛汹涌的海中,岛屿瞬间出现。
忽然又消失不见,才明白背脊的感觉。
有时候随着潮水而来,暴死的鱼让人怀疑是遭了谴责。
海人相互呼喊,刀和锯在争相分解。
骨节吓人的像专车,须弯曲得像戟。
腥味传来数十里,余臭久久不散。
这才知道百川皆归,确有包容的德性。
潜藏的奇珍异宝,万种不同无法识别。
唉,那达头鱼微不足道,谁传到京城。
干枯无味,处理和烹饪耗费了火力。
聊聊知道些异物,岂能推荐给佳客。
一旦辱没了君主的诗,虚名就从此得到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本诗写于欧阳修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他常常借用自然景象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是一首充满生动意象与哲理思考的诗。诗中通过对海洋及其生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开篇即引入“大海”和“物类无穷极”的主题,展现出海洋的广阔和丰富的生态。虫虾、蠃蚬等形象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多样性,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后文中,诗人通过对毛鱼与鹿角的对比,传达了收藏与嗜好的不同,体现了人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寻。诗中提到的“腥闻数十里”,生动地描绘了海人们忙碌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不仅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诗人自谦的表达对“达头鱼”的评价,既是对物质的淡泊,也是对名声的反思,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富足而非外在的虚名。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吾闻海之大,物类无穷极。
直述海洋的广阔与生物的丰富,揭示主题。
虫虾浅水间,蠃蚬如山积。
描绘浅水区的生物,生动形象,展现自然之美。
毛鱼与鹿角,一龠数千百。
通过对比,强调自然界的多样性。
收藏各有时,嗜好无南北。
反映人的趣味与时代的变迁。
其微既若斯,其大有莫测。
自然界的微小与伟大,无法完全了解。
波涛浩渺中,岛屿生顷刻。
描述海洋的瞬息万变,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俄而没不见,始悟出背脊。
通过海浪的消逝,展现生命的脆弱。
有时随潮来,暴死疑遭谪。
反映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海人相呼集,刀锯争剖析。
形象生动地描绘渔民的生活场景。
骨节骇专车,须芒侔戟。
将鱼的骨架与工具作比较,增添了趣味。
腥闻数十里,余臭久乃息。
通过嗅觉描绘海洋的气息,传达生动的感受。
始知百川归,固有含容德。
海洋包容万物,表现了自然的伟大。
潜奇与秘宝,万状不一识。
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宝藏,等待人去发现。
嗟彼达头微,谁传到京国。
对达头鱼的自谦,反映对名声的思考。
乾枯少滋味,治洗费炮炙。
表达对食物的反思,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聊兹知异物,岂足荐佳客。
质疑物质的价值,强调内心的丰富。
一旦辱君诗,虚名从此得。
对名声的自我调侃,反映出诗人的内心葛藤。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名声与物质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富足与宁静对生活的重要性。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与对物质的反思。
《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是谁的作品?
诗中提到的“虫虾浅水间”主要描写了什么?
“始知百川归”这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达头鱼”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