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4: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32:13
效乐天
作者: 高启 〔明代〕
谁言我久贱,明时已叨禄。
谁言我苦贫,空仓尚余粟。
辞阙是引退,还乡岂迁逐。
旧宅一架书,荒园数丛菊。
俗缘任妻子,家事烦僮仆。
性懒宜早闲,何须暮年促。
犹著朝士冠,新裁野人服。
杯深午醉重,被暖朝眠熟。
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
终老亦何求,但惧无此福。
功名如美味,染指已云足。
何待厌饱余,肠胃生疢毒。
请看留侯退,远胜主父族。
我师老子言,知足故不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功名与财富的淡泊态度。诗中提到,谁说我长久贫贱,明朝已得官禄;谁说我生活困苦,空仓还有余粮。辞去官职是为了隐退,回家难道是被追赶?旧宅里有一架书,荒园里有几丛菊花。世俗关系听任妻子,家务琐事烦扰仆人。性情懒散适合早闲,何必在晚年急促。仍然戴着朝士的冠,穿着新裁的野人服。午后饮酒醉意沉重,温暖的阳光下安然入睡。旁人嘲笑我寂寞,但寂寞正是我所追求。到老了何所追求,只怕没有这样的福气。功名如美味,沾染就已心足。何必厌倦饱食的余味,肠胃也会生病。请看看留侯(张良)隐退,远胜过主父(刘邦的外戚)。我的老师老子说,知足就不会受辱。
高启(公元 1336-1374),字薄青,号听泉,明代诗人。高启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初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高启隐退归乡之际,反映了他对功名与财富的看法,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对比当时社会对官位的追逐和对财富的渴望,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效乐天》是一首表现高启对隐逸生活向往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无所谓态度。开篇即以“谁言我久贱”这样的反问句,强调了外界对他贫贱生活的误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充实与满足:旧宅中的书籍和荒园里的菊花,象征着精神的富足。
在对待世俗关系与家务琐事的态度上,诗人选择了顺其自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诗人甚至不在乎旁人的嘲笑,宁愿选择孤独的生活,这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充分展现。
最后以“知足故不辱”作为总结,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强调了知足常乐的哲理。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令读者在品味其韵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
本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反对世俗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诗人提倡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强调隐逸生活的价值。
这首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推崇与对物质欲望的警惕。诗人借助典故与隐喻,传达出对生活哲学的独特理解。
高启的《效乐天》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追求功名
B. 隐逸与知足
C. 家庭琐事
诗中提到的“留侯”指的是谁?
A. 刘邦
B. 张良
C. 韩信
诗中“功名如美味”这一比喻的意思是?
A. 功名可以长久
B. 功名并不重要
C. 功名值得追求
高启的《效乐天》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高启更多地关注于对世俗功名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加注重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