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李翱》

时间: 2025-05-09 02:50:59

诗句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0:59

原文展示:

送李翱
(韩愈)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
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
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
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
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白话文翻译:

送别李翱,远去广州有万里之遥,山峦重叠,江水蜿蜒。
我在路上行走,何时才能到达,谁能确定归期?
你向我挥手告别,面色与平时不同。
虽然说有追送之情,然而你的足迹从此将断绝。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放纵或收敛。
就如同漂浮在江面上的木头,纵横交错又怎能自知?
宁愿怀念离别时的苦楚,不要在离别后再去思索。

注释:

  1. 广州:指的是广州,南方的一座城市,象征着远行。
  2. 山重江逶迤:形容山峦重叠,江水蜿蜒,描绘出旅途的复杂与艰辛。
  3. 揖我:指向我挥手告别。
  4. 颜色异恒时:形容告别时面色不同于平时,表现出离别的伤感。
  5. 足迹绝自兹:从此再无相见的足迹。
  6. 张与弛:喻指人生的起伏变动。
  7. 浮江木:比喻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头,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8. 别时苦,别后思:分别时的痛苦,离别后的思索,强调对离别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文以清新、质朴著称。韩愈在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韩愈送别友人李翱之际,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反映了对人生与离别的思考,体现了韩愈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李翱》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依恋与不舍。开篇以“广州万里途”引入,展现了送别的远方和艰辛,暗示着李翱将远行千里,行程漫长。接着,诗人通过“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表达出对友人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增强了离别的情感深度。

在告别时,李翱的“颜色异恒时”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与悲伤,似乎在预示着人生的不确定和相逢的渺茫。尽管“虽云有追送”,但“足迹绝自兹”的感慨却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通过“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的哲理,诗人提醒人们人生如浮木,命运不可把握,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最后,诗人以“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作结,表现出他对离别苦楚的直面与接受,体现了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这种情感的深化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韩愈在离别时的深邃与情感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广州万里途:以地名引入,为整首送别诗定下了远行的基调。
  2. 山重江逶迤:描绘复杂的自然景象,象征旅途的艰难。
  3. 行行何时到:表达对时间的焦虑与不确定感。
  4. 谁能定归期:强调人生的不可预测性。
  5. 揖我出门去:告别的场景,展现亲密关系。
  6. 颜色异恒时:离别时的情感变化。
  7. 虽云有追送:口头上的送别与实际的离别感受相对立。
  8. 足迹绝自兹:象征着未来的分离。
  9. 人生一世间:人生的无常。
  10. 譬如浮江木:比喻人的漂泊与无知。
  11. 宁怀别时苦:面对离别时的痛苦。
  12. 勿作别后思:不必在离别后再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江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对仗:如“张与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如“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离别的细腻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当下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广州:象征远方的旅程。
  2. 山江: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旅途的艰辛。
  3. 浮江木:象征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4. 颜色:情感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目的地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广州
    C. 西安

  2. 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人生? A. 浮江木
    B. 漂流瓶
    C. 纸鹤

  3. 诗人在送别时希望朋友感觉到的是什么? A. 快乐
    B. 忧伤
    C. 失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李叔同)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也表达了对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历史与个人的情感结合,而韩愈则更强调个人的心境与对友人的眷恋,展示了两位诗人在相似主题下的不同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1. 韩愈《诗文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送剑与傅岩叟 洞仙歌 临江仙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浣溪沙(黄沙岭) 浣溪沙 其六 赋清虚 沁园春·和吴尉子似 临江仙(诸葛元亮席上见和,再用韵) 水调歌头(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酹乃佳耳) 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熏焌 赈穷济乏 当机贵断 浣花笺 散收 子字旁的字 同字框的字 椀器 妙龄驰誉 裒敛无厌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夕字旁的字 洋为中用 辛字旁的字 躬冒矢石 龝字旁的字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风繁体字怎么写?这份风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疾结尾的成语 包含熊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