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2:44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
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
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
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
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
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
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
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天下的战争又再次爆发,太平的日子究竟何时才能到来?谁在进行政治谋划,难道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前年关中地区发生干旱,很多百姓因饥饿而死;去年东郡水灾,生灵涂炭,尸体漂浮。上天并不虚设应验,祸福皆有各自的随缘。我想要进谏短策,却无从到达朝廷。即使以我的肝做为纸,用血来写辞,所言上承尧舜,下引龙夔,言辞虽多激昂,却文字匮乏。读了一遍就已感到怪异,再仔细思索又自生疑虑。食用美味的芹菜虽然好,但献给皇帝却显得愚痴。把我的思绪封藏于骨髓之中,心中只有空虚的惊奇。昨天到京城,屡次陪伴高车奔驰,周围多是俊异之士,议论毫无瑕疵。受到的礼遇虽有不同,但却无法抛弃自己的毛皮。到嘴边的话不敢说,慢慢等待归来。战马之间的回归,惊恐得像羁绊的雌兽。连日沉默不语,整天见到彼此欺瞒。闲暇时便骑马游荡,茫茫前往空旷的池塘。遇到酒便酩酊大醉,君知我为了谁?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清新、质朴的文风。他的诗歌、散文和论说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归彭城》写作于韩愈晚期,正值唐朝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时局的不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我处境的无奈。
《归彭城》是一首充满悲愤与无奈的诗,表达了韩愈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直白而有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令人心生忧虑。接下来的描写,犹如一幅悲惨的社会画卷,关中旱灾与东郡水灾,使人感受到百姓的苦难。韩愈在诗中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无力感与自我价值的困惑,尤其是“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用极为夸张的比喻,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政治无望的哀伤。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对自我命运的反思,透过诗人的情感,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能体味到人性的深邃。韩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让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对百姓困苦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愤懑。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自我反思,展现了韩愈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韩愈在诗中提到的干旱和水灾分别发生在哪两年?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中的“肝”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彤墀”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