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夏州道中》

时间: 2025-05-04 10:40:31

诗句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

无蝉嘶折柳,有寇似防兵。

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0:31

原文展示:

夏州道中
许棠 〔唐代〕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
无蝉嘶折柳,有寇似防兵。
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茫茫沙漠的景象,赫连城逐渐远去。烽火台高耸入云,河流也随波荡漾而变。此时无蝉鸣叫,只有敌人仿佛在防守。饥寒的逼迫使人难以忍受,究竟是谁能来到这里行走呢?

注释:

  • 茫茫:形容广阔无边,难以看清的样子。
  • 赫连城:古代赫连部落的城池,象征着边疆的城市。
  • :指防御工事或堡垒。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火信号。
  • :指侵略者或敌人。
  • 防兵:防守的士兵。
  • 不耐:无法忍受,表示极度的痛苦或困扰。

典故解析:

“赫连城”可追溯到历史上赫连部落的存在,反映了边疆战争的背景。而“烽火”作为古代通信的一种方式,象征了战争的紧迫与危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棠,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战争、边疆生活及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以自身的游历体验,反映了边疆的孤寂与危险,以及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夏州道中》是一首具有强烈边塞特色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沙漠的广袤无垠,赫连城的渐行渐远,营造出一种孤独、渺小的感觉。诗的开头“茫茫沙漠广”,以宽广的沙漠为背景,表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艰辛。接着提到“堡迥烽相见”,烽火台的存在,意味着战争的紧迫,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冲突。河流的变化与波浪的涌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中“无蝉嘶折柳”,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孤寂,似乎连自然界的声音也与这片荒凉无关。

最后两句“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表达了诗人心中对生存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苦涩,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诗歌的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凉之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开篇描绘环境,表现出诗人身处在广袤的沙漠中,赫连城逐渐远去,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烽火台高耸,暗示着战争的危机,河流的波动则映射出时光的流转。
    • “无蝉嘶折柳,有寇似防兵。”:环境的静谧与敌人的阴影交织,使得诗人内心的恐惧与孤独愈加明显。
    • “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表达了对生存艰难的感慨,暗示着人们在逆境中的无奈与无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漠比作无边的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边疆的荒凉与危机,表达了诗人对生存困境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沙漠:象征孤独与无助。
  • 赫连城:代表边疆的城市,寓意战争与动荡。
  • 烽火:象征危机与警觉。
  • 蝉与柳:代表自然的生机与人情的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赫连城”主要象征什么?
    A. 和平的生活
    B. 战争的危险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故乡

  2. 诗的最后一句“终谁至此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生存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疆景象,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与对时光的感慨。
  • 高适的《燕歌行》:描绘了边塞生活,展现出对战士的关怀与同情。

诗词对比
《夏州道中》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描绘边塞景象的特点,但前者更强调孤独与无奈,而后者则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希望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词》
  •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关查询

六客诗 其二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一 飞絮 乞巧词 饮马窟 寄沈秋渊四绝句 其三 独酌谣 桑阴曲 太师宅 西斋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里应外合 风字旁的字 绵宇 人字头的字 秃宝盖的字 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重操旧业 禅林 氏字旁的字 血脉相通 仰屋著书 商参 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绞丝旁的字 真善 热炒热卖 改辙易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