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0:31
夏州道中
许棠 〔唐代〕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堡迥烽相见,河移浪旋生。
无蝉嘶折柳,有寇似防兵。
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
这首诗描绘了茫茫沙漠的景象,赫连城逐渐远去。烽火台高耸入云,河流也随波荡漾而变。此时无蝉鸣叫,只有敌人仿佛在防守。饥寒的逼迫使人难以忍受,究竟是谁能来到这里行走呢?
“赫连城”可追溯到历史上赫连部落的存在,反映了边疆战争的背景。而“烽火”作为古代通信的一种方式,象征了战争的紧迫与危险。
作者介绍:许棠,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战争、边疆生活及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以自身的游历体验,反映了边疆的孤寂与危险,以及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夏州道中》是一首具有强烈边塞特色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沙漠的广袤无垠,赫连城的渐行渐远,营造出一种孤独、渺小的感觉。诗的开头“茫茫沙漠广”,以宽广的沙漠为背景,表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艰辛。接着提到“堡迥烽相见”,烽火台的存在,意味着战争的紧迫,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冲突。河流的变化与波浪的涌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中“无蝉嘶折柳”,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孤寂,似乎连自然界的声音也与这片荒凉无关。
最后两句“不耐饥寒迫,终谁至此行”,表达了诗人心中对生存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苦涩,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诗歌的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凉之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边疆的荒凉与危机,表达了诗人对生存困境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赫连城”主要象征什么?
A. 和平的生活
B. 战争的危险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故乡
诗的最后一句“终谁至此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生存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夏州道中》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描绘边塞景象的特点,但前者更强调孤独与无奈,而后者则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希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