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5:34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故乡远在何方,我的归乡思绪悠长。在淮南的秋雨之夜,我在高楼中听到大雁的叫声。
此诗中的“闻雁”意象,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大雁迁徙时,通常在秋冬季节飞往南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常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韦应物(737年-791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浩然,生于江南,是当时著名的隐逸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以清新淡雅著称。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晚年,生活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慨。
《闻雁》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沉思。诗的开头“故园渺何处”直抒胸臆,诗人用“渺”字强调了故乡的遥远和不可及,渗透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紧接着的“归思方悠哉”,则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情感,突显出思念的悠长和缠绵。后两句“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描绘了一个秋雨纷飞的夜晚,诗人在高处的书斋中,静静地听到大雁的鸣叫,这样的意象不仅营造了诗歌的氛围,也象征了思乡之情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思乡之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出孤独和无奈的情感基调。
诗中“故园”指的是: A. 朋友的家 B. 诗人的故乡 C. 诗人的书房
“闻雁来”意指: A. 听见大雁飞来 B. 看到大雁 C. 思念大雁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伤感 C. 愤怒
答案:1.B 2.A 3.B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