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0:57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
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
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
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
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
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
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
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
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
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
蛟龙不世出,鱼鲔初惊淰。
至音久乃信,知味犹食椹。
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
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
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
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
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
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
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
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
聊欲废书眠,秋涛喧午枕。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0:57
作者: 苏轼 〔宋代〕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
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
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
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
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蛟龙不世出,鱼鲔初惊淰。
至音久乃信,知味犹食椹。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
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
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
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
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聊欲废书眠,秋涛喧午枕。
我本是山中的人,生活寒苦,靠盗取一些粮食为生。虽然文辞不多,但勉强也算不上天赐的恩典。
得到了又很快就忘记,懒惰至今已经十年。麻衣如果再穿上,墨水真的可以当水喝。
每当听到科举的命令下来,白汗就像流淌的水一样。这个地方东南地区,人才济济,敢于出题。
草茅尽了兰草香,香气无法比拟葵花油。贫穷的人家见到珠宝,眼花缭乱难以辨别。
回想嘉祐初年,文风变化甚大。千金的碎璧,不如百件的短锦。
调和椒桂的香气,咀嚼沙石的味道。眉毛宽阔似半个额头,学步时归于踉跄。
在那个时候老宗伯,气韵压倒群儿令人畏惧。蛟龙不常出世,鲔鱼初惊水面波。
听到的声音久而久之才会相信,知道的味道依旧像吃桑葚。
直到今天天下的士人,几乎没有管弦乐的乐器。
人们对未来千载后的事,石室的祠堂高耸入云。自古以来又有一番变化,这学问最初是谁想过呢。
权衡破旧的法则,草料笑对凡人所做的饭菜。
高谈阔论追求的乐趣,篆刻的典籍却显得低劣沉闷。
周孔的老师出来了,弟子渊骞却睡去了。
回头看看自己这老而钝的身体,顽固而朴实地拒绝雕刻与锤锻。
诸君你们都是才华横溢,容我这懒人且噤声。
聊想废弃书籍睡觉,秋涛喧闹如午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监试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他通过对文人风采的回忆,反映了对当时文风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渴望。
《监试呈诸试官》以苏轼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文人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批判。诗中通过对自我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科举制度的冷静观察与无奈。开篇自述身份,强调出身的贫困,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同时也引出对文人之间竞争的思考。
在诗中,苏轼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意象,诸如“白汗如流渖”,让人感受到他在监试时的紧张与压力。对比“贫家见珠贝”的震撼,表达了他对于人才和文风变迁的无奈与惋惜。诗中多次提到“香不数葵荏”,不仅表现出对香气的追求,更隐含了对优质文化的渴望。
最后,诗人对老年的回顾与对年轻才俊的赞美,显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下的无奈。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邃厚重,既有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对文人生活的感慨,揭示了文化变迁对个体的影响,以及身处此变迁中的无奈与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自称是什么身份?
诗中提到的“白汗”是指什么?
苏轼对科举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均显豪放,但苏轼更倾向于对时代的思考与自我的反省,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