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魏秘书赴召》

时间: 2025-05-07 08:49:48

诗句

万里修门道,谁传桂子来。

好将真积力,为作太平媒。

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

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9:48

原文展示:

送魏秘书赴召 崔与之 〔宋代〕

万里修门道,谁传桂子来。 好将真积力,为作太平媒。 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 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修门道上,是谁传递了桂子的消息? 愿你用真正的积累之力,为实现太平盛世做媒介。 大易的机密显露,中庸的精神得以恢复。 要知道经济学的学问,从未在秦朝的灰烬中消失。

注释:

  • 修门道:指通往京城的道路。
  • 桂子:比喻贤才,源自《晋书·郤诜传》中的“桂枝片玉”。
  • 真积力:真正的积累和努力。
  • 太平媒:指为实现太平盛世做出贡献。
  • 大易机缄露:指《易经》的深奥道理被揭示。
  • 中庸气脉回:指中庸之道得以复兴。
  • 经济学:指治国理政的学问。
  • 元不堕秦灰:比喻学问不会因战乱而失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多职,政绩显著,文学成就亦高,尤以诗文见长。此诗是崔与之送别魏秘书赴京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崔与之借此诗鼓励魏秘书以真才实学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首联以“万里修门道”开篇,描绘了友人远行的艰辛,而“谁传桂子来”则寓意着贤才的传递。颔联和颈联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以真才实学为国家带来太平盛世,同时强调了《易经》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尾联则强调了经济学的永恒价值,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也不会失传。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万里修门道”和“谁传桂子来”描绘了友人远行的场景,同时寓意着贤才的传递。
  • 颔联:“好将真积力,为作太平媒”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能以真才实学为国家带来太平盛世。
  • 颈联:“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强调了《易经》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寓意着这些学问的复兴。
  • 尾联:“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强调了经济学的永恒价值,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也不会失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桂子”比喻贤才。
  • 对仗:如“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期望友人以真才实学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盼。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修门道”、“桂子”、“真积力”、“太平媒”、“大易机缄露”、“中庸气脉回”、“经济学”、“秦灰”。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桂子”象征贤才,“大易机缄露”象征《易经》的深奥道理,“中庸气脉回”象征中庸之道的复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桂子”比喻什么? A. 贤才 B. 桂花 C. 书籍 D. 道路

  2. 诗中提到的“大易机缄露”指的是什么? A. 《易经》的深奥道理 B. 大自然的秘密 C. 政治的机密 D. 历史的真相

  3. 诗的尾联“须知经济学,元不堕秦灰”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经济学在秦朝已经失传 B. 经济学永远不会失传 C. 经济学在秦朝很流行 D. 经济学在秦朝被禁止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送别》: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对比:

  • 崔与之的《送魏秘书赴召》与王安石的《送别》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崔与之的诗更多地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崔与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学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崔与之的创作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雪後寒甚 残年 雪中作 松下纵笔 东篱杂书 自东冈缭出舍北 十月 园中赏梅 龟堂杂题 自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門字旁的字 砂里淘金 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包含旋的成语 而字旁的字 静慧 宵旰焦劳 旋圆 竖心旁的字 比物此志 私字儿的字 圭角 餵糟歠漓 严行 里字旁的字 花拳绣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