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6:13
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
若人陵曲台,垂帷茂渊道。
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
仁焉徂宛洛,清徽夜何早。
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
不有至言扬,终滞西山老。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诗中提到美丽的树木可以因其枝条而繁茂,像琢磨的玉石一样珍贵。若有人在陵墓台上,轻垂帷幕,似乎与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诗人赞美善于引导学问的老师,像铃声在幽静中回响。仁德之人游走于宛洛之间,清晨的徽星何等明亮。岁末时节,松树的阴影交错,平原上的秋草纷乱。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就会在西山老去而无所作为。
谢朓(464年-499年),字希夷,号逸少,南朝梁的诗人。谢朓出身名门,文才出众,诗风清丽,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与王羲之、陶渊明并称,常被赞誉为“诗中之王”。
此诗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涌动。诗人通过描绘墓地,表达对逝去者的怀念及对人生的思考,寄托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而深邃的意象和情感引人入胜。首句“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开篇即以自然之美引入,树木与玉石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珍贵,也象征着知识和德行的宝贵。诗人从树木引申到人,特别是对学者的赞美,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接下来的“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则通过声音的意象,传达出教育与启发的重要性。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和清晨的星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宁静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最后两句“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整首诗结合自然与人文,既有形象的美感,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谢朓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出对知识和德行的崇尚,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嘉树因枝条”中的“嘉”字意为:
A) 美好
B) 悲伤
C) 平常
“鸣钟霁幽抱”中的“鸣钟”象征的是:
A) 喧闹
B) 知识传播
C) 夜晚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探讨的是:
A) 自然景色
B) 人生意义与理想人格
C) 社会现象
谢朓的《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谢朓更侧重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