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2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18
自雕菰淘夜归
舟载夕阳去,归来月已斜。
岸明人照蟹,林响叶争鸦。
暮港联渔艇,秋星闪浪花。
三更无犬吠,比户乐桑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民在黄昏时分出海捕鱼的情景。他乘船驶向夕阳落下的地方,返回时月亮已经偏斜。岸边光亮,照亮了螃蟹,人们的身影在水边显得格外清晰。树林里,叶子沙沙作响,似乎在争夺着鸣叫的乌鸦。黄昏的港口上,渔船相连,秋天的星星在波浪中闪烁。到了三更时分,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邻居家传来的桑麻乐声,显得格外宁静而和谐。
焦廷琥(约1650-约1720),清代诗人,字子云,号穷庐,江苏人。生平写作颇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可能是焦廷琥在某个秋日黄昏时分的渔舟归来时写成,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平淡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渔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诗的开头通过“舟载夕阳去”引入了渔民的出行,夕阳的美丽与渔民的辛劳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描绘出归来的情景,月亮的斜挂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归家的急切。岸上的光亮照耀着螃蟹,展现了丰收的喜悦,生动地刻画出渔民的劳作场景。
诗中间的“暮港联渔艇”则是对渔民们团结合作的赞美,渔船相连,仿佛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最后两句“无犬吠,比户乐桑麻”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安宁与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生活哲学: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与简单。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渔民在自然中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焦廷琥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岸明人照蟹”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银杏树下的孩子们
B. 渔民在捕捉螃蟹
C. 夜晚的星空
D. 划船的场景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自然与生活的赞美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D. 对历史的追忆
可以将焦廷琥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虽然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活的和谐,但焦廷琥更侧重于描写渔民的生活细节,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山水的宁静与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