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7:48
作者: 储光羲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
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
食棘无秋冬,绝流无浅深。
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
朝贤壮其容,未能辨其音。
有我衰鸟郎,新邑长鸣琴。
陛阁飞嘉声,丘甸盈仁心。
闲居命国工,作绘北堂阴。
眈眈若有神,庶比来仪禽。
昔有舞天庭,为君奏龙吟。
在遥远的地方,有人献上文雅的犀牛,
它从万里之外,随南方的金子而来。
大国的温柔之人,因它而栖息于山林。
它吃着荆棘,四季无所谓秋冬,
流动的河水也没有深浅之分。
它那双角前端锋利,脚下步态轻盈。
朝廷的贤士们赞美它的形貌,
却还不能辨识它的声音。
有我这只衰弱的小鸟,
在新城中悠然地弹奏琴曲。
皇宫中传来美妙的声音,
田野满盈着仁爱的心。
我闲居在这里,命人绘制,
让犀牛的形象在北堂的阴影中呈现。
它的目光如同有神灵在注视,
或许比起之前的仪态优雅的禽鸟。
曾经有舞者在天庭,为您演奏龙吟。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多涉及自然、珍稀动物等,风格典雅,富有想象力。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对珍稀动物的关注与欣赏,可能是应某位画家的请求,描述犀牛以展现其威武与优雅。
《述韦昭应画犀牛》通过描绘犀牛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这珍稀动物的赞美与敬仰。全诗以犀牛为中心,结合了自然与人文,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犀牛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犀牛的特征如“双角”和“三蹄”都得到了细致的刻画,突显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诗中提到“大邦柔远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朝贤壮其容,未能辨其音”则透露出对犀牛的敬佩之情,显得既神秘又崇高。这种对动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其外形的赞美,更是对其内在气质的推崇。
整首诗通过犀牛这一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与艺术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通过犀牛的描绘,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犀牛在古代文化中常与权威与珍稀相联系,琴声则寓意着和谐与优雅,整体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敬仰。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A. 狐狸
B. 犀牛
C. 鸟
诗中“朝贤壮其容”是什么意思?
A. 赞美犀牛的形貌
B. 赞美朝廷的贤士
C. 赞美自然的美丽
诗中提到的“鸣琴”指的是什么?
A. 弹奏乐器
B. 鸟叫声
C. 说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 两者都强调自然之美,但储光羲更注重动物的形象与价值,而王维则是在追求宁静的境界中展示自然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