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下皋杂咏 其二十三》

时间: 2025-07-28 17:40:02

诗句

性癖情知与世殊,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7:40:02

原文展示:

性癖情知与世殊,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白话文翻译:

诗人认为自己的性情和个性与世俗的追求格格不入,应该回到熟悉的故乡山林中安静地生活。在山中也有自己的事情可做,早上可以学习,晚上可以耕作和读书。

注释:

  • 性癖:性情和癖好。
  • 知与世殊:知道自己与世俗不同。
  • 秪应:只应,当是的意思。
  • 归卧:返回安卧,指安静地生活。
  • 故山庐:故乡的山林居所。
  • 经纶事:指治国理政的事务,这里引申为有自己的事情可做。
  • 朝课耕桑:早上学习和耕作。
  • 夕校书:晚上读书或校对书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仲昭(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明,号东篱,晚号无忌,生于福建,擅长诗歌与散文,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仕途的淡泊。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黄仲昭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及归隐山林的向往。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文人纷纷选择隐居,以逃避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黄仲昭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一情境。

诗歌鉴赏:

《下皋杂咏 其二十三》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的深刻思考。全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表达了诗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不愿追随世俗的潮流;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理想的隐居生活,既有学习的乐趣,又有耕作的充实。诗人用“故山庐”这一意象,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性癖情知与世殊:开篇直接表明诗人的内心感受,强调与世俗的不同。
  2. 秪应归卧故山庐:表达了归隐的愿望,强调了故乡的安宁与舒适。
  3. 山中亦有经纶事:在山中也有自己的事业,说明隐居生活并非无所事事。
  4. 朝课耕桑夕校书:具体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日常,既有劳动又有学习。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优美的对仗,如“朝课”和“夕校”。
  • 意象:山庐、耕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与宁静,代表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 :代表居所,隐喻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
  • 耕桑:象征劳动与自给自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认为自己与世俗的关系如何? A. 相同
    B. 不同
    C. 无所谓
    D. 追随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故山庐”指的是诗人希望回归的__

  3. 判断题:诗中“朝课耕桑夕校书”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丰富多彩。 (对/错)

答案:

  1. B
  2. 故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呈现出对世俗的淡泊,但黄仲昭的作品更强调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向往,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特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面川亭 和仲蒙石龙涡 晴步西园 昝公溉 岁晚登清素院北阁 欲雪 吾友务深有叹琴之什运使子骏答之佳章务深亦 马子山为余与贺顺之书记李仲蒙察推同年同幕 寒食感事呈同官 山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头高头低 遐抱 贝筵 物众地大 沽名要誉 寻幽探胜 明公正道 禾字旁的字 艳葩 反文旁的字 龜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避实就虚 馬字旁的字 林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