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6:03
头白高僧行脚懒,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时借山翁荷蓧回。
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
还师此物禅须进,曾入诗人手内来。
这位白发苍苍的高僧懒于行走,手中拄着一根长竹杖,杖上长满了青苔。
他未曾遇到太乙星君的光照,偶尔借助山翁的荷蓧回家。
夜晚常常在萧寺的墙壁上挂着,清晨又怕变成葛陂的雷声。
这件物品回到师傅手中,禅宗的修行便应当继续,这本是诗人手中所拥有的。
此诗提到的“太乙”是道教中重要的神祇,与道教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诗中融入了道教思想和隐居生活的意象,表达了对高僧的尊敬与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阳,号澹斋,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作品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常常融入道教文化。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刘克庄目睹一位高僧行走于山间,感慨于高僧的淡泊与从容而作,反映了他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僧的敬仰。
这首诗以高僧的形象为中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描绘的高僧,虽年老,但不失从容与智慧,这种形象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重,更是对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的推崇。诗的开头展现了高僧的懒散与智慧的结合,竹杖生苔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夜挂多寻萧寺壁,晓拈恐化葛陂雷”描绘了高僧的生活状态,夜晚在寺庙静待,早晨又担心打扰到宁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深思。最后一句“还师此物禅须进”则暗示了禅宗修行的持续与传承,既是对高僧的致敬,也是一种对自我修行的期许。
整首诗在修辞上使用了对仗和比喻,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深邃,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高僧的形象,传达了对淡泊与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修道生活的尊重与传承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高僧”指的是哪一类人?
“筇竹”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