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3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38:04
万里寄良箴,常惭道未深。
达生空有愿,避世岂无心?
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
遥闻市井闹,时或发长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人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远方,内心常常因修行未深而感到惭愧。虽然他有对人生的愿望,但也明白要避世并非没有心思。窗外水波荡漾,岩前古木苍翠,诗人偶尔听到市井的喧嚣,心中不禁发出悠长的吟唱。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避世”与“长吟”的主题可与古代隐士文化相联系,隐士往往选择远离市井喧嚣,追求精神的宁静和自由。
巨赞,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上常带有淡泊明志的气质。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纷扰的社会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面对社会的喧嚣,作者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世界的安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宁静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开头两句“万里寄良箴,常惭道未深”,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显示出他对修行深度的不满和追求。接下来的“达生空有愿,避世岂无心”则是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人虽然希望追求理想,但也意识到这种追求并非易事。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机,“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遥闻市井闹,时或发长吟”则展现了诗人在市井喧嚣中难以避免的思绪波动。整首诗在平静与喧嚣之间反复穿梭,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喧嚣的社会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常惭道未深”,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诗中“窗外波光定”指的是什么?
诗人选择避世的原因是什么?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安宁。李白的《夜泊牛头》则表现了夜晚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