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与耶回两教徒论人生》

时间: 2025-04-26 03:46:57

诗句

至理原非二,横分疵与醇。

物心谁造作,善恶漫陶钧。

天国知何处,人间故有春。

辞家为表法,上帝亦孤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6:57

原文展示:

与耶回两教徒论人生
巨赞 〔清代〕

至理原非二,横分疵与醇。
物心谁造作,善恶漫陶钧。
天国知何处,人间故有春。
辞家为表法,上帝亦孤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至理的真理本没有二元的对立,分开的是缺陷与纯粹。世间的万物和心灵究竟是谁创造的,善与恶又是如何随意混沌的?天国究竟在何方,而人间正因为有春天而美好。为了表明信仰,离开家乡的他,上帝也是孤独一人。

注释:

  • 至理:至高的道理或真理。
  • 非二:不是二元对立的。
  • 横分:随意划分。
  • 疵与醇:指缺陷与纯粹的区别。
  • 物心:指事物与心灵。
  • 善恶:是非对错。
  • 漫陶钧:随意地混合、陶冶。
  • 天国:理想的境界或世界。
  • 辞家:离开家乡。
  • 表法:表明信仰或教义。
  • 上帝:指信仰中的最高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巨赞,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关注社会与信仰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信仰分化的时期,诗人借助与耶回教徒的对话,探讨人生的真理与信仰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与耶回两教徒论人生》通过与信仰不同的教徒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即指出过于简单的二元划分是不真实的,善与恶、缺陷与纯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这种哲学反思中,诗人对“物心”的探讨引发人们对存在的思考,究竟是人造物还是物造人,善恶之分又是被社会习俗所左右还是有其固有的道德标准。此外,诗中提到的“天国知何处,人间故有春”,运用春天的意象,传达出即使在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中,人间的生活依然有其美好的一面。

最后,诗人提到“辞家为表法,上帝亦孤身”,不仅反映出个人信仰的孤独,还引发了对信仰追求的质疑,强调了信仰的内心挣扎与孤独感。这种情感的深邃和对哲理的探讨,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至理原非二:强调真理的复杂性,不应简单分为两种。
  2. 横分疵与醇:随意划分缺陷与纯粹的界限是不合理的。
  3. 物心谁造作:质疑世界和心灵的来源。
  4. 善恶漫陶钧:善与恶的界限模糊,随意被塑造。
  5. 天国知何处:天国的存在何在,充满疑问。
  6. 人间故有春:即使不完美,生活中依然有春天的美好。
  7. 辞家为表法:离开家乡是为了表达信仰。
  8. 上帝亦孤身:即便是至高存在,也面临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国”与“人间春”进行对比,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对仗:如“善恶漫陶钧”与“疵与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信仰的孤独,表达了对真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追寻信仰与理想中的挣扎与怀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国:象征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 :象征希望与生活的美好。
  • 孤身:象征信仰追求中的孤独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至理原非二”指的是什么?

    • A. 真理的复杂性
    • B. 二元对立
    • C. 宗教信仰
    • D. 生活的简单性
  2. 诗中“人间故有春”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绝望
    • B. 希望
    • C. 孤独
    • D. 疑惑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巨赞的诗更具哲理性,强调了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而白居易则侧重于自然与人生感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巨赞研究》
  • 《古典诗词的哲学思考》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的关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紫岩九章章八句上寿张丞相 如梦令 送高集中赴漳浦宰 念奴娇·蕊香深处 春光好 李丞相纲生朝三首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 如梦令·雨洗青冥风露 卷珠帘(寿) 上平江陈侍郎十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勿谓言之不预 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会账 文制 羽字旁的字 风字旁的字 而字旁的字 新亭对泣 旋步 包含解的成语 殷殷田田 斗牛宫 片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半面之交 要言不繁 众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