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2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0:08
疏影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先生遗墨有感,借韵以赋千峰翠玉。
送孤云伴我,罗窗清宿。
拂晓凭虚,春碧生寒,衣单瘦倚筇竹。
东风不解吹愁醒,但芳草溪城南北。
认雾鬟,遥锁修颦,眉妩为谁愁独。
江上轻鸥似识,背昭亭两两,飞破晴渌。
一片苍烟,隔断家山,梦绕石窗萝屋。
相看不厌朝还暮,算几度赤阑干曲。
待倩诗收拾归来,写作卧游屏幅。
这首诗是对老师遗留下来的墨迹感慨,借用韵律来写千山翠绿的美景。孤云伴随我,在清幽的窗前宿留。拂晓时分,我凭虚望去,春天的碧绿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身着单衣瘦弱地倚靠着竹杖。东风不懂得吹拂愁绪,将我从梦中唤醒,只见南北的芳草铺展。认得那雾鬟,远远地锁住了眉头,柔媚的面容到底为谁而愁?江边的轻鸥似乎懂得,背对着昭亭,双双飞过晴朗的水面。一片苍烟,隔断了我家的山,梦萦绕在石窗和藤萝的屋子里。我们早晚相看都不觉得厌倦,算算有多少次在赤色栏杆上曲折。等到那美丽的诗句收拾归来,我便写作卧游的屏风。
陈允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少有记载。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清晨,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愁绪,表达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疏影》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提到“先生遗墨”,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诗人在大自然中独自徘徊,思绪万千,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孤独的哀愁。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仿佛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
在描绘孤云和晨曦的段落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然的细微变化,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尤其是“东风不解吹愁醒”,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伤。后面的“认雾鬟,遥锁修颦”,则用“雾鬟”这一意象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人生复杂情感的探讨。
整首诗在音韵上也颇具和谐美感,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不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结尾处的“待倩诗收拾归来”,则预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暗含着希望与美好的憧憬。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孤独,反映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疏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认雾鬟,遥锁修颦”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