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0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01:34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为报效国家而献身,虽未能回报,仍然活着。
眼中所见万物皆有情,或许君恩还可以期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生于贫困的世家,历经波折。他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可能写于曹雪芹人生的困境时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首句“捐躯报国恩”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其献身的决心,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在中国古代,士人常以报国为荣,因此此句既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反思。接下来的“未报身犹在”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尽管有献身的愿望,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诗人在此处表现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眼底物多情”引入了自然的视角,仿佛在说,尽管身处困境,但诗人仍能感知万物的情感与温度。这种情感的共鸣使人感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最后一句“君恩或可待”则带有一丝希望,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尽管现在无法回报,但仍然相信有朝一日能够实现。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捐躯报国恩”中的“捐躯”是什么意思?
诗中“眼底物多情”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曹雪芹的这首诗更加内省,强调个人情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展现出一种更为悲壮的情感。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和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