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8:36
原文展示
今夕是何夕,凉风动远砧。
敲残天外梦,捣碎客边心。
韵杂秋霜冷,声催晓月沈。
深闺高卧稳,犹自怨孤衾。
白话文翻译
今天是什么样的夜晚,凉风轻轻吹动远处的砧声。
那声音敲打着我梦中的残影,粉碎了我在客居地的孤独心情。
音韵混杂着秋霜的寒冷,声声催促着晨月的沉落。
在深闺中高卧安稳,心中仍然怨恨那孤独的被褥。
注释
- 今夕:今夜,指代当前的夜晚。
- 远砧:远处的砧声,砧指的是击打的声音,这里暗指夜晚传来的敲砧声。
- 敲残:敲击得残破,形容梦境的破碎。
- 捣碎:捣打,形容心情的压制与痛苦。
- 韵杂:声调混杂,形容声音的复杂。
- 秋霜冷:秋天的霜冷,形容气候的寒冷,暗示心境的冷清。
- 晓月沉:清晨的月亮沉没,暗示时间的流逝。
- 深闺:指深藏于闺房,形容女子的生活环境。
- 孤衾:孤独的被褥,表示孤单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席佩兰,清代女诗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她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常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人生与情感。
创作背景
《闻砧》写于作者某个寂静的夜晚,借用远处的砧声,表达了对孤独与梦境破碎的感受。诗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哀怨,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与困惑。
诗歌鉴赏
《闻砧》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以砧声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内心的画卷。开头两句“今夕是何夕,凉风动远砧”,以质朴而富有哲理的方式引入,暗示着诗人的不安与迷惘。砧声的音韵在夜幕下回荡,似乎在呼唤着某种失去的东西,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接下来的“敲残天外梦,捣碎客边心”,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梦境的破碎与心灵的创伤。这里的“客”不仅可以理解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也可以引申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质疑,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韵杂秋霜冷,声催晓月沈”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冷清与孤独,秋霜的寒气与晨月的沉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深闺高卧稳,犹自怨孤衾”,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的主题,尽管身处安稳的环境,内心仍然感受到无形的孤独与怨恨。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女性在孤独与现实生活中的挣扎,情感深邃而真切,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夕是何夕,凉风动远砧:诗人设问,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凉风与砧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夜晚气氛。
- 敲残天外梦,捣碎客边心:砧声敲击着梦境,象征着梦的破碎与对现实的无奈,暗示着诗人的内心挣扎。
- 韵杂秋霜冷,声催晓月沈:音韵复杂且带有寒意,时间的流逝伴随着内心的冷清,晨月的沉落象征着希望的消逝。
- 深闺高卧稳,犹自怨孤衾:虽然身处安全的环境,内心的孤独与怨恨依然存在,表现出深刻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砧声与梦境、心情相联系,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孤独与内心的煎熬。
- 对仗:诗中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声音与情感结合,赋予声音以情感的色彩,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感展开,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对砧声的感受,展现出诗人内心对孤独的细腻感受与对现实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梦的怀念与对孤独的怨恨,表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情感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砧声: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无奈,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 凉风:给人以清冷感,暗示情感的疏离。
- 秋霜: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晓月:象征着希望与憧憬,但又在沉落中传达出失落感。
- 孤衾:代表孤独的生活状态,暗示着内心的情感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诗中提到的“远砧”指的是什么?
- A. 远处的音乐
- B. 远处的砧声
- C. 远处的风声
- D. 远处的鸟鸣
- 诗人对孤独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案
- C. 清代
- B. 远处的砧声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 《秋夕》杜牧:描绘秋夜的感伤与孤独。
诗词对比
- 《闻砧》与《静夜思》均展现了孤独的主题,但《闻砧》更侧重于女性在生活中的孤独感,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通过意象的不同,前者通过砧声引发的心情,后者则是通过月光与静夜的渲染,二者各有千秋,但都反映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今译:诗词的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