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知识吟》

时间: 2025-05-01 15:10:02

诗句

曾见方言识,曾闻始谓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02

原文展示:

知识吟 曾见方言识,曾闻始谓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曾经通过方言来认识事物,曾经通过传闻来开始理解。然而,知识和见识在世间却是极为稀少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言:指各地的土话,这里指通过不同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认识事物。
  • 识:认识,理解。
  • 知:知道,理解。
  • 奈何:如何,怎么。
  • 稀:少,不多。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表达对知识和见识的珍视与稀缺性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其诗多表达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该诗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传播和理解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作者对当时社会知识传播有限、人们普遍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创作的,表达了对知识和见识的珍视。

诗歌鉴赏: 邵雍的《知识吟》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知识和见识的珍贵与稀缺。诗中,“曾见方言识,曾闻始谓知”描绘了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和传闻来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则深刻指出了真正深刻理解和知识在世间是何等的稀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重视,也启示读者珍惜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见方言识”:通过不同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认识事物。
  • “曾闻始谓知”:通过传闻来开始理解事物。
  • “奈何知与识”:然而,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 “天下亦常稀”:在世间是极为稀少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曾见”与“曾闻”,“识”与“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方言”和“传闻”比喻知识的获取方式,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知识和见识的珍贵与稀缺,呼吁人们珍惜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言:代表知识的多样性和获取方式的多样性。
  • 传闻:代表知识的初步理解和传播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方言”指的是什么? A. 各地的土话 B. 官方语言 C. 古代文献 D. 外语
  2. 诗中“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知识和见识很容易获得 B. 知识和见识在世间是稀少的 C. 知识和见识不重要 D. 知识和见识很普遍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邵雍的其他诗作,如《观物内篇》等,以深入了解其哲学思想和诗歌风格。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风格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诗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紫萸香慢 重九前一日得休庵书 紫萸香慢 送雁 疏帘淡月 秋夜 疏帘淡月·闻式僧事,感慨赋此 疏帘淡月 疏帘淡月 梦 疏帘淡月 帘阴 疏帘淡月 帘阴 疏帘淡月 其三 寿溧阳彭太公 疏帘淡月 其二 送罗弘载南归,即用见赠原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月字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一班一辈 忠切 七弯八拐 包含僥的词语有哪些 馬字旁的字 包含贳的词语有哪些 摇摊 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视其所使 兼年之储 四字头的字 髟字旁的字 寡见鲜闻 军令状 遮地盖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