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8:36
沁园春 其八 蛙
樊增祥 〔清代〕
唐十二陵,宋五六更,汝其司之。
笑坐井公孙,枉称尊大,食糜天子,苦问官私。
为告龙王,身今无尾,慎莫追寻蝌蚪时。
堪倾听,是池塘春草,梅雨萋迷。
两衙鼓吹如雷。合笑煞钟山孔稚圭。
看略具爪牙,在田为虎,并无冠帻,入水为鸡。
折足成蟾,无肠是蟹,也夺东方锦袄披。
何年月,化宋家杨戬,骤躐凰池。
全诗翻译:
唐朝的十二陵,宋朝的五六更,你来管理它们。
坐在井边的公孙子,夸称自己尊贵,吃着天子的糜食,苦苦问询官私的事情。
为了告知龙王,如今我已无尾,切莫追寻蝌蚪的时代。
听吧,这池塘的春草,梅雨时节的迷离景象。
两衙鼓声如雷,笑声响彻钟山的孔稚圭。
看那略具爪牙的生物,在田里像老虎,没有帽子,入水像只鸡。
折足成蟾,无肠是蟹,也夺得了东方的锦袄披。
何年何月,化为宋家杨戬,急速跃入凰池。
樊增祥,生于清代,著名诗人,善于用诗歌表达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哲理。
本诗创作于清代的某个春天,背景可能是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歌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这首《沁园春 其八 蛙》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青蛙的灵动。从开头的历史对比,到中间对公孙的讽刺,诗人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出对现实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提到的“唐十二陵”和“宋五六更”,不仅是在时间上的对比,也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对过往的思索。
青蛙作为诗歌的主角,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诗人在描绘青蛙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在田为虎,并无冠帻,入水为鸡”,生动地将青蛙的两面性表现出来,既有力量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使读者感受到青蛙的生动形象,也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青蛙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在反映人们在社会与历史中的位置,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在变幻无常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本诗的作者是哪位?
“蝌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中青蛙在田间比作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