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4:32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馀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蟛,竟日持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在夜里读孟郊的诗,字迹细小如牛毛。
寒冷的灯光照射着昏暗的花朵,好的地方偶尔才会遇到。
孤芳在荒秽中绽放,苦涩的言辞只余下诗的骚动。
清水与凿石交汇,湍流激荡不受舟篙的控制。
刚开始就像吃小鱼,得到的还不够付出的辛劳。
又像煮蟛蟀,整天只得空壳。
应该像高僧一样清净,却还未能及得上韩愈的豪情。
人生如同朝露,夜里燃烧的火油在不断消逝。
何必用耳朵去听这寒虫的鸣叫。
不如放下这些,饮我那玉色的美酒。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文学上成就卓越,尤其以诗、词、散文著称,风格多样,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环境可能是苏轼在阅读孟郊诗作时,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奈。他对诗的思考不仅限于字句本身,更引发了对人生及创作的深刻反思。
《读孟郊诗二首 其一》展现了苏轼对孟郊诗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诗的开头就以“夜读”引入,营造出一种寂静的夜晚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诗的细致品味。细字如牛毛的描写,既是对文字的形象化描绘,也暗示了诗中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接下来,苏轼通过对寒灯照射昏花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好的诗句往往难得一见。
诗中提到“孤芳擢荒秽”,使人联想到高洁之花在丑陋环境中的挣扎,这种孤立的美感与苦涩的言辞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接下来的比喻“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表现出对创作的无奈与失落,似乎在暗示辛勤耕耘却收获甚微的心境。
苏轼在最后几句中通过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无奈与对世俗纷争的淡然态度。他不愿意再去听“寒虫号”,选择了饮酒作乐,反映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孟郊作品的欣赏,更是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在文学与人生观方面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创作的反思。在孤独的夜晚阅读诗作,他体会到人生的短暂与诗歌创作的艰辛,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选择放下烦恼,享受生活的美好。
诗中“细字如牛毛”是指什么?
A. 字迹细小
B. 字迹粗大
C. 字迹模糊
D. 字迹清晰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金钱
B. 友情
C. 诗歌与人生
D. 自然风光
“人生如朝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人生漫长
B. 人生短暂
C. 人生无趣
D. 人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