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7:00
将老蒙误恩,受吊不受贺。
欲起尚迟回,积闲习成惰。
向来二三子,相与守寒饿。
一日不可无,三岁安得过。
是时秋益高,夜永月初破。
漏鼓已再更,坐者余几个。
酒薄多可强,谈胜坚莫破。
檐昏读字细,林缺瞻星大。
吴吟未至慢,楚语不假些。
怀远已屡叹,论昔先急唾。
身世喜相违,真成螘旋磨。
平生陈孟公,岁晚不惊坐。
将老年的我,误入恩情的陷阱,
收到哀悼却没有庆贺。
想要站起身来却还迟迟不动,
闲散的日子积累成了惰性。
往日的二三好友,一起忍受寒冷与饥饿。
一天都不能没有这种生活,三年又怎么能够熬过。
此时秋天愈加高远,夜晚漫长而月初刚刚升起。
漏斗声已响了两更,坐着的人只剩下几个。
酒水少得可怜,谈话中却不容许有破坏。
檐下昏暗中细读字句,林间缺口仰望星空。
吴地的吟唱还没到来,楚地的言语也不需要。
对远方的思念已多次叹息,
谈论昔日的急切已变得无所谓。
身世与理想相悖,真成了螘旋般的磨蹭。
平生如同陈孟公,岁末时节已不再惊坐。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德明,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受到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影响,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诗人年岁渐长,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与孤独。诗中透露出对闲散生活的不满,和对过往友情的追忆,同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困窘与人情的淡漠。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诗的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以“将老”开篇,直接引入个人的处境,借此表达对人生无奈的感慨。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惆怅与沉思,诗人通过对周遭环境的描写,映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诗中提及“寒饿”,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而“一日不可无,三岁安得过”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活的苦闷。此处的“坐者余几个”更是突显出难以交心的孤独感,似乎在暗示,身边的朋友已不再如昔日那般热络。
秋高夜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正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呼应。最后,诗人提到的“身世喜相违”,则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一种无奈自嘲,体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力反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寒饿”和“一日不可无”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意象如“秋”、“月”、“星”等,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探讨了人生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三子”指的是:
A. 朋友
B. 亲戚
C. 同事
D. 兄弟
“漏鼓已再更”中的“漏鼓”指的是:
A. 漏水的声音
B. 时间的流逝
C. 乐器的音调
D. 忧伤的情感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主要是:
A. 愤怒
B. 无奈
C. 忘却
D. 欢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