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5:0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06:08
陈师道宰乌程县
作者:王安石(宋代)
尝闻太丘长,德不负公卿。
墟暮今千载,昆云亦一城。
本怀深闭蓄,余论略施行。
故自有仁政,能传家世声。
我曾听说太丘的长官,德行不负于公卿。
如今千年已过,乌程的市镇依旧如同昆山的一座城市。
我的本心深藏而未曾外露,
但我对施政的看法略有施行。
因此,仁政的理念能够传承家族的声誉。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倡导新法,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旨在增强国家实力和改善民生。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典雅的作品。
此诗写于王安石任乌程县知县期间,反映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思考和对仁政的推崇。在那个时代,王安石希望通过推行仁政,改善民生,增强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王安石的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开头提到的“太丘长”,是对先贤的赞美,彰显出诗人对德行的重视。接着通过“墟暮今千载”转向现实,虽然时间已久,但地方的繁荣与治理仍然值得关注。此处的“昆云亦一城”不仅展示了地方的美丽,更暗示了理想治理的可持续性。
诗中“本怀深闭蓄”表明诗人内心的仁爱并未显露,而“余论略施行”则体现出一种谨慎的治理态度,既有理想,也有行动。最后一句“故自有仁政,能传家世声”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仁政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对后世的责任与传承。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蕴深远,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现实的关怀,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人文情怀。
整首诗围绕仁政展开,强调德行与治理的关系,并通过历史的镜头反思现实,体现出王安石对政治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责任感。
“太丘长”指的是谁?
A. 地方官员
B. 先贤
C. 普通百姓
D. 学者
“墟暮今千载”中的“千载”指的是什么?
A. 一千年
B. 一千个地方
C. 一千个集市
D. 一千个公卿
诗中“仁政”代表了什么?
A. 暴政
B. 无政
C. 仁爱与关怀的治理
D. 个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