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1:49
一灯相伴十余年,旧事陈言知几编。
到了不如无累后,困来颠倒枕书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灯下独自读书十多年,回忆往昔的种种,感慨岁月的流逝。到了如今,反倒觉得无所谓的累赘,困倦时常常在书本上倒头就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新法”著称,努力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倡导变革,追求社会公平。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柔和的作品。
《适意》创作于王安石晚年,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面对岁月的流逝,感受到孤独与无奈。此时的王安石已经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心中对人生的感悟愈发深刻。
《适意》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诗人通过“一灯相伴”的意象,展现出自己在孤独的夜晚与书本为伴的生活状态。在十余年的岁月中,诗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累却似乎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让他感到了一种累赘。最后两句描绘了他在疲惫之际,甚至在书本上沉沉入眠的情景,极具生活气息,既有无奈又带有一丝自嘲。整首诗在简练的外表下,深藏着对生命的反思与对知识的追求,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尤其是对知识的追求与反思,揭示了在求知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知。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相伴”是什么?
A. 朋友
B. 灯
C. 书
D. 自己
诗人对过去的感受是?
A. 高兴
B. 无奈
C. 忘记
D. 期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反思
C. 否定
D. 轻视
王安石的《适意》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涉及到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关注个人的孤独与知识的追求,而苏轼则展现了对自然的敬仰和人生的豁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