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9:07
原文展示:
潋滟金波泻碧空,隔霜寒影下征鸿。夜深一笛昭华引,吹满千岩万壑中。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波光在碧空中闪烁,透过霜寒的月光,看到远行的鸿雁。深夜里,一曲笛声如昭华引,吹遍了千山万壑。
注释: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金波:指月光。 碧空:清澈的天空。 隔霜:透过霜寒。 寒影:指月光下的影子。 征鸿:远行的鸿雁。 昭华引:古代乐曲名,这里指美妙的笛声。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重叠,深谷纵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成就。这首诗描绘了月夜吹笛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文同某次夜晚赏月时,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触景生情而作。诗中通过月光、鸿雁、笛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金波、碧空、寒影、征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夜景图。诗人巧妙地运用“潋滟”形容月光,赋予其动态美,而“隔霜”则增添了一丝寒意,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后两句通过“昭华引”和“吹满千岩万壑中”,将笛声的美妙和传播的广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笛声在山谷间回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音乐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月夜、笛声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和笛声的传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1. B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文同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以月夜为背景,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音乐的热爱,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月亮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