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8:32
底事难为别,椿萱各鬓斑。
方期娱爱日,何忍唱阳关。
羌笛离亭晚,樱花夕照间。
行行重回首,挥泪望家山。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如此难以分离呢?父母的两鬓已经斑白。原本希望能在一起享受快乐的日子,怎么忍心高歌《阳关三叠》送别呢?羌笛在离亭时的傍晚吹响,樱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迷人。走着走着又忍不住回头,泪水夺眶而出,遥望着故乡的山。
刘凤梧,近代诗人,生活在民国时期。他的诗歌常常以抒情见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其作品富有情感,语言优美,常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
此诗创作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许多人因战乱而离乡背井,诗人在远游途中,感受到深切的离愁别绪,因而写下此诗,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民国十七年春负笈远游途中口占》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诗中通过对父母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的眷恋与对亲情的珍视。开头两句“底事难为别,椿萱各鬓斑”,以父母的白发为引,勾勒出离别的沉重与无奈。接着,诗人表达了本希望能与亲人共同享受快乐时光的愿望,但因即将离去而无法忍心唱响送别之曲,显示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中间部分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羌笛的悠扬与樱花的娇美构成鲜明对比,表面上是美丽的景色,内心却是浓重的离愁。最后两句“行行重回首,挥泪望家山”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诗人忍不住回首,泪流满面,深切地思念着故乡的山水,展现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和故乡的深切眷恋,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现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对家庭和归属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椿萱”指代的是谁?
a) 朋友
b) 亲人
c) 父母
“何忍唱阳关”中的“阳关”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首送别曲
c) 一种风景
诗中的“挥泪望家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思乡
c) 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