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0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04:09
原文展示:
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文章简要惟华衮,滋味醇醲是太羹。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
白话文翻译:
官员们已经散去,门口变得安静,公务刚刚结束,耳目也变得清晰。窗下吹来好风,没有庸俗的客人,案头上放着先生的遗集。文章简洁而高贵,如同华丽的礼服,味道醇厚如同美味的肉汤。我也想学着归隐,但在这圣明的时代,正值太平盛世,怎能轻易离去。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文同在阅读陶渊明的文集后有感而发,表达了对陶渊明高洁品格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文集的阅读,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诗中“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描绘了公务结束后的宁静心境,而“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则进一步以清新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高洁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则体现了作者在太平盛世中的矛盾心理,既想归隐又难以割舍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通过对陶渊明文集的阅读,作者既敬仰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又对当时的太平盛世感到矛盾,既想归隐又难以割舍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吏人已散门阑静”中的“吏人”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文人 C. 学生 D. 商人 答案:A
诗中“文章简要惟华衮”中的“华衮”比喻什么? A. 文章的高贵 B. 文章的深度 C. 文章的长度 D. 文章的简洁 答案:A
诗中“滋味醇醲是太羹”中的“太羹”比喻什么? A. 文章的高贵 B. 文章的深度 C. 文章的长度 D. 文章的简洁 答案:B
诗中“也待将身学归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归隐生活 B. 升官发财 C. 游历四方 D. 著书立说 答案:A
诗中“圣时争奈正升平”中的“圣时”指的是什么? A. 圣明的时代 B. 神圣的时刻 C. 圣人的时代 D. 圣地的时代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