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1:19
游梅仙山和唐人韵
作者:萨都剌〔元代〕
仙人不可见,借鹤过仙家。
夜卧千峰月,朝餐五色霞。
祠空风扫叶,人去鹿衔花。
归隐知何日?分炉学炼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寻访梅仙山的情景和心境。虽然仙人无法见到,但可以借助仙鹤到达仙人居所。夜晚在千峰月下安睡,早晨则享用五彩缤纷的云霞作为早餐。空祠堂里,微风吹拂,落叶纷飞,过去的人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有鹿啃食着花朵的景象。归隐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只能在炉火旁学习炼制灵砂。
作者介绍:萨都剌(约1270-1340),元代著名诗人,生于蒙古贵族家庭,以词作和诗作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时期,诗人通过对梅仙山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游梅仙山和唐人韵》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以“仙人不可见”开篇,直接引入了仙人这一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借鹤过仙家”则通过鹤这一象征,传达了长生不老的理想与追求。夜晚在“千峰月”下安睡,描绘了山间宁静的夜晚,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而“朝餐五色霞”则展现了早晨五彩斑斓的云霞,营造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全诗中,“祠空风扫叶,人去鹿衔花”描绘了人去楼空的寂寞和自然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往的缅怀与现实的无奈。“归隐知何日?分炉学炼砂”则在结尾处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修炼的执着,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思索与对自然的赞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借鹤过仙家”中的“鹤”象征什么?
“归隐知何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更深入理解萨都剌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