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卜居》

时间: 2025-05-02 22:22:47

诗句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22:47

原文展示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白话文翻译

屈原被放逐,三年未能再见故国。他竭尽所知、尽心尽力,却因为谗言而被遮蔽。心中烦乱,不知该如何选择。于是他去拜访太卜郑詹尹,告诉他自己有些疑惑,希望先生能为他解答。詹尹于是拿出龟甲,问他想要得到什么教导。屈原回答道:我宁愿真诚地忠于自己,努力去耕耘,而不愿追求名利;我宁愿勇敢直言,宁愿冒着危险,而不愿依附权贵以求生;我宁愿高洁自守,以保持真实,而不愿迎合那些低俗之人;我宁愿清白正直,保持自身的清白,而不愿以外在的华丽装饰来掩盖自己;我宁愿昂首挺胸,像千里马那样奔腾,而不愿随波逐流,沦为水中浮萍;我宁愿与骐骥并肩,而不愿随驽马的脚印;我宁愿和黄鹄比翼翱翔,而不愿与鸡鸭争食。到底哪种选择是吉还是凶?我该何去何从?世道浑浊不清,轻重颠倒,像细蝉的翅膀那样脆弱,千斤的重担也变得轻。黄钟被遗弃,瓦釜却雷鸣,谗言满天飞舞,明理之士却无名无分。可叹我默默无闻,谁能知晓我的清白与贞洁呢?詹尹于是放下龟甲,叹息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事物都有不足,智者也有不明之处,神灵也有无法通达的。请您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决定,心中所想,行动所为。龟卦确实无法知晓这件事情。

注释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被誉为“离骚”的作者。
  • 郑詹尹:古代卜卦的术士,代表了传统的占卜文化。
  • 悃悃款款:形容真诚恳切的态度。
  • 超然高举:指追求高尚的理想与志向。
  • 廉洁正直:形容品行清白,坚守道德。
  • 骐骥:指良马,象征出色的人才。
  • 黄鹄:指一种水鸟,象征高洁与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离骚》、 《天问》等作品而闻名,深受后人推崇。屈原的生平充满了政治波折,他因直言进谏而被放逐,最终投江自尽,成为忠贞不屈的象征。

创作背景

《卜居》写于屈原被放逐的时期,表露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在面对谗言与权力的压迫时,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理想,表现了他对忠贞与清白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卜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展现了屈原在逆境中所思考的深刻问题。通过与郑詹尹的对话,屈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选择的迷茫与反思。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名利的拒绝与对真理的追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洁品格和对社会的不满。诗中运用大量的对比,如“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显示了他对高尚与卑贱的选择,以及对自身理想的坚持。这种高洁的情怀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诗的最后一句话“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提醒人们在面对困惑时,应当依靠内心的判断,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的卦象。这体现了屈原深邃的思考与人文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屈原被放逐,已经三年未能回到故乡。
  • 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他竭尽所能地忠诚,但却因谗言受到阻碍。
  •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内心烦躁不安,不知该如何选择。
  •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于是去找郑詹尹进行占卜。
  • 君将何以教之:詹尹询问他想要得到什么教导。

通过这样的逐句分析,可以看出屈原在选择中对理想、忠诚和个人价值的坚守,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排比手法,例如“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通过对比不同选择的结果,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此外,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如“千里之驹”和“黄鹄”,也丰富了诗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反映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坚守的高洁品格和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骐骥:象征优秀人才和理想的追求。
  • 黄鹄:象征高贵与自由的追求。
  • 鸡鹜:象征低级和卑微的生活选择。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与地位的不同看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 A. 名利
    • B. 忠贞
    • C. 权力
    • D. 富贵
  2.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高洁理想的坚持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平凡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另一部代表作,深刻表达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 《静女》:王维的诗作,探讨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屈原与陶渊明的作品均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屈原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对社会的批判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而陶渊明则倾向于归隐田园,享受平静生活。

参考资料

  • 《屈原研究》:关于屈原生平与作品的专著。
  • 《古典诗词解读》:分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风格的书籍。

译文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   “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   “是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是宁愿和良马一起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 “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何从?”   “(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注释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光好·纱窗暖 春光好·频叶软 春光好 春光好 春闺 春光好 春光好 上巳 春光好 过沉香亭址 春光好 送别 春光好 春光好 咏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鼓字旁的字 生齿日繁 殳字旁的字 巫山云雨 崎嵚历落 福善祸淫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问诸水滨 牛字旁的字 落解粥 包含诏的词语有哪些 辛字旁的字 同尘合污 包含哉的词语有哪些 香字旁的字 纰羪 关饷 包含邓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