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44:53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
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
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
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
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44:53
《吊屈原赋》
贾谊为长沙王担任太傅,但因受到贬谪而心情郁结。在渡过湘水时,他写下此赋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因受到谗言而被放逐,写下《离骚》一诗,其结尾感叹“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最终选择自投汨罗江而死。贾谊对此深感痛惜,借此表达自己的遭遇,写道:我恭敬地承受着恩惠,却因屈原的冤屈自沉汨罗江。湘水流淌,我深切哀悼那位遭遇无尽困苦的先贤,他最终选择了殒命。哀哉!时运不佳,天上飞翔的鸾凤已隐匿,只有鸱鸮在空中翱翔。那些显贵之人,因谗言而得志,正义的贤人却被辜负,真是世态的颠倒。世人将随夷视作肮脏,将跖蹻称为廉直,认为钝重如莫邪,铅刀也被视为利器。唉,默默无言,生命何以如此无故被抛弃?周鼎被弃,宝贵的康瓠也随之消逝。高大的牛被放弃,骖騑的驴子也无用,骥马低垂着耳朵,仿佛在服盐车。章甫荐履,日渐无望,令人伤痛的是,先生独自承受这一切的冤屈。哀哉!国中无人知晓我,独自郁结又能向谁倾诉?凤凰在高空翱翔,固然自我引领着远去。潜入九渊的神龙在深水中珍藏自己,岂能与虾和蛭蟥为伍?所贵在于圣人的神德,远离浊世而自藏,骐骥难得被系住,岂能与犬羊相比?纷纷扰扰,离去的更是夫子的缘故。遍历九州的君主,何必执念于此都城?凤凰在千仞高空飞翔,俯瞩德辉,却见细微的德行之险而离去。那些寻常的污秽,岂能容许吞舟的巨鱼?横跨江湖的鳣鲸,理应被蚂蚁制伏。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字叔夜,长沙人,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长沙王太傅。他以辞章华丽、内容深刻著称,尤其在《过秦论》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才华。贾谊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为主。
《吊屈原赋》的写作背景是贾谊因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内心感到失落和痛苦。屈原作为前人的典范,其遭遇与贾谊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赋中不仅是对屈原的悼念,也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控诉。
《吊屈原赋》是一篇充满悲愤情感的作品,贾谊通过对屈原的追思,抒发了自己因遭受谴责而感到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屈原的形象不仅是一个遭受诬陷的忠臣,更是一个高洁的灵魂,他因不屈的精神选择了自尽,象征着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
贾谊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屈原的遭遇与心境,诗中反复提及的“哀哉”体现了他对屈原深切的同情与惋惜。对比屈原的高洁与当时社会的污浊,贾谊的情感愈发显得强烈,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的渴望。
此外,赋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如“凤凰”、“神龙”、“巨鱼”等,均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理想、自由与压迫之间的斗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贾谊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更反映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以屈原的悲剧为背景,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通过对屈原的悼念,贾谊也在自我反思,揭示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贾谊的身份是什么?
屈原的自尽地点是?
诗中提到的“凤凰”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