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50:51
古寺一声磬,烟开见清泚。
生平湘上吟,今到湘山里。
湘水入海流,湘源浚自此。
漓水走东南,两界注飞矢。
不踏五岭云,空骇七泽水。
颇闻祭川者,河源先海委。
兹行探其本,乾坤一掌指。
湘山连衡山,千里犹尺咫。
古老的寺庙里传来一声磬声,烟雾散开,映现出清澈的水流。
我一生都在湘江吟唱,今天终于来到了湘山。
湘水流入大海,湘江的源头从这里开始变得清澈。
漓水流向东南,两地的水流汇聚成飞矢般的急流。
不曾踏足五岭的云,空余对七泽的水感到惊骇。
听说祭川的人,河流的源头最终还会归入大海。
我此次出行是想探寻它的源头,仿佛天地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湘山连接着衡山,千里之遥在我眼中却仿佛只有尺许。
罗源汉,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象,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宿湘山寺》写于作者游历湘山寺期间,表现了他对湘江、漓江等水系的思考,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以及对人文历史的感悟。
《宿湘山寺》是一首描写湘山自然风光的诗作,开篇以“古寺一声磬”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既有寺庙的宁静,也有自然的清新。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湘水、漓水的描绘,展现了水流的动态与生命,表现出对湘江源头的追溯和对水流归海的哲理思考。
诗中“湘水入海流,湘源浚自此”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河流源头的探寻与感慨,象征着人生的源头与归宿,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漓水走东南,两界注飞矢”这样的比喻,诗人描绘了水流的急促与汇聚,暗示着人生的无限可能。
最后几句,诗人以“千里犹尺咫”收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心灵的契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全诗以清丽的意象、深沉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象征意义。
全诗通过描绘湘山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源头的思索,强调了生命的流动性与归宿感。
《宿湘山寺》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罗源汉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湘水最终流向哪里?
A. 山中
B. 海洋
C. 湖泊
“千里犹尺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什么感受?
A. 遥远
B. 亲近
C. 恐惧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