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2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1:15
观音崖
作者: 罗源汉 〔清代〕
南海何人在,悬崖自古今。
一龛藏世界,半岭有晴阴。
我欲探龙窟,扪萝力不任。
泉声送钟响,洞口白云深。
南海之中,谁在此地游览?悬崖峭壁自古以来就存在。
一座龛堂藏匿着整个世界,半山岭上既有阳光明媚,又有阴云密布。
我想要去探访那龙的洞窟,但攀爬藤萝的力量却不够。
泉水的声音伴随钟声回响,洞口的白云深邃无边。
该诗涉及“龙窟”这一典故,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神秘,龙窟常被视为难以接近的神秘之地,代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罗源汉是清代的诗人,生活在中国的一个文化氛围较浓厚的时期。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悟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观音崖》写于诗人游历南海之际,环境的壮丽与神秘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中融入了对宗教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体悟。
《观音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南海的悬崖前,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历史的悠久。首句“南海何人在”,引发读者对游人和自然的思考,南海的浩瀚与悬崖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自然的伟大。接下来的“一龛藏世界”,用“龛”这个字传达出宗教的神秘感,令人联想到佛教的宁静与深邃。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探险的渴望与无力。诗句“我欲探龙窟,扪萝力不任”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然而“力不任”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仿佛在提醒人们,面对大自然的伟力,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最后,通过“泉声送钟响,洞口白云深”,诗人创造了一种音响与视觉的双重感受,泉水的流动声与远处钟声的回响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仿佛进入另一世界的氛围。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蕴含对人生的哲思,给人以深思的余地。
整首诗通过对南海悬崖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未知的同时,也要珍视当下的生活。
“南海何人在”意指什么?
A. 南海有很多人
B. 在南海游玩的人
C. 对游人的疑问
D. 南海无人
“我欲探龙窟”中,诗人想要做什么?
A. 寻找宝藏
B. 探索未知
C. 寻求安宁
D. 休息
“泉声送钟响”描绘的是?
A. 繁忙的城市
B. 自然的和谐
C. 人生的烦恼
D. 夜晚的宁静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罗源汉则更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