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7:56
待月中秋上古城,
迥然光掩别宵明。
野人望久翻惆怅,
无奈浮云灭又生。
在中秋的夜晚,我静待明月升起于古城之上,
月光照耀,仿佛只剩下这一轮明亮的月亮,
野外的人望着月亮,心中怅惘已久,
无奈的是,浮云时隐时现,明月也常常被遮掩。
潘阆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风格婉约细腻。
此诗写于中秋,正值赏月佳节,诗人或在古城中独自观月,感受到月光的清冷与浮云的无常,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中秋月》是潘阆在中秋佳节时写的一首诗,展现了他对月亮的深切思考与感悟。首句“待月中秋上古城”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古城的意象不仅营造出一种历史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中秋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与思念,但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
“迥然光掩别宵明”一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明月的清澈与其他光源的微弱,月亮的光辉使得周围的光芒显得暗淡无光。这里的“光掩”更是形成了一种孤独感,因为在这片光辉中,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被世事隔绝的孤寂。
接下来的“野人望久翻惆怅”,将情感引入个人层面,表现了对自然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感慨。野人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感到孤独的人,他们对月亮的凝视,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无奈。
最后一句“无奈浮云灭又生”,则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浮云的变化象征着生命中的起伏,明月虽美,却也无法长久,正如人生中的种种。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孤独、思念、人生无常的感悟,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孤独与思考,诗人在中秋的夜晚,独自面对明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人在哪个节日写的这首诗?
“浮云灭又生”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诗中的“古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