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应天寺塔》

时间: 2025-05-04 03:24:55

诗句

闲上应天寺里塔,九层突兀入幽云。

下窥已觉红尘别,低语犹疑碧落闻。

秦望山高如髻簇,照湖水阔若瓯分。

野人不管兴亡事,空凭危栏到日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4:55

原文展示

登应天寺塔
作者:潘阆 〔宋代〕

闲上应天寺里塔,
九层突兀入幽云。
下窥已觉红尘别,
低语犹疑碧落闻。
秦望山高如髻簇,
照湖水阔若瓯分。
野人不管兴亡事,
空凭危栏到日曛。


白话文翻译

我悠闲地登上应天寺的塔,
九层塔身高耸入幽暗的云层。
向下俯视已感觉到红尘的纷扰与别离,
低声私语中仍疑惑能否听到天空的回应。
秦望山高耸如同簪发的髻,
映照着湖水宽广如同盛满的瓯。
乡野之人不理会兴亡之事,
只是在这危栏上静待日落的时分。


注释

  • 应天寺:位于中国某地的寺庙,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佛教寺院。
  • 幽云:指深邃的云层,给人一种遥远和神秘的感觉。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喧嚣。
  • 碧落:指天空,代表一种清明、广阔的意境。
  • 秦望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名,象征着高耸和壮丽。
  • 照湖水:通过景象的描绘,突出湖水的宽广与宁静。
  • 危栏:高耸的栏杆,给人一种悬空和不安的感觉。
  • 日曛:日落时分,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以其优美的词作和诗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

《登应天寺塔》创作于一个闲暇的时刻,诗人登上寺塔,俯瞰周围的景色,感慨世事的变迁。此时的社会背景是宋代的繁荣与动荡并存,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对人世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应天寺塔》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行为,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感慨。开篇的“闲上应天寺里塔”,便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接着“九层突兀入幽云”,描绘了塔的高耸入云,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下文“下窥已觉红尘别”,则转向内心的思索,表现出对红尘的超然与别离,形成自然与人心的对比。诗中的“秦望山高如髻簇,照湖水阔若瓯分”,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景物与情感融合,展现出一幅静谧而又壮美的画面。

最后,诗人感叹“野人不管兴亡事”,强调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无动于衷。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入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上应天寺里塔:描写诗人悠闲地登上塔楼,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
  2. 九层突兀入幽云:塔高九层,直插云霄,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3. 下窥已觉红尘别:俯视红尘,感到与世俗的疏离,暗示内心的宁静。
  4. 低语犹疑碧落闻:低声私语,似乎在期待天空的回应,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5. 秦望山高如髻簇:用比喻形象地描绘秦望山的高耸,展现其雄伟。
  6. 照湖水阔若瓯分:湖水宽广,形象地表达出自然的美丽与辽阔。
  7. 野人不管兴亡事:表达对世事的漠然与超然,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8. 空凭危栏到日曛:在高栏上静待日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象征对时间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秦望山高如髻簇”,通过比喻使景象生动形象。
  • 对仗:如“照湖水阔若瓯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低语的方式赋予自然以生命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宁静与孤独并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类对至高目标的追求。
  • :代表着遥远与神秘,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 红尘: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纷扰与复杂。
  • 山水:展现自然的壮丽与宁静,表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危栏:象征着人生的脆弱与无常,暗示对未来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应天寺”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世俗繁华
    B. 自然宁静
    C. 生活琐事

  2. “秦望山高如髻簇”中的“髻簇”是指什么? A. 高耸的山峰
    B. 低矮的山丘
    C. 平坦的草地

  3. “野人不管兴亡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关注世事
    B. 超然物外
    C. 忧虑未来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更强调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忧伤。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历史的追忆,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对过往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的意象分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双调】新水令_思忆落红风 落梅风·鸾凤配 【仙吕】一半儿_多承苏氏肯 【越调】小桃红_当时罗帕写 【越调】寨儿令_分凤鞋,剖 【双调】水仙子_赋妇人染红 【双调】蝶恋花_悟迷杨柳楼 【双调】折桂令_过多景楼滔 【双调】落梅风 折桂令·过多景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食不重肉 亅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人同此心 豆字旁的字 饿鬼投胎 包含制的词语有哪些 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氏字旁的字 抢榆 才华盖世 版瓦 东补西凑 归根结蒂 支许 意结尾的成语 比字旁的字 重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