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3:08
放言十首
作者: 黄庭坚
轻肥马上郎,枯槁林下士。
声名斲自然,势利焚和气。
智人不骇俗,同朝皆用事。
物外有华胥,时时梦中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的“轻肥马上郎”指的是那些追求表面享乐、身处权势之中的人。而“枯槁林下士”则象征着那些清贫、隐士般的人,他们不屑于世俗的繁华。接下来的句子指出,声名和权势会摧残人的本性和和气,智者不会被世俗的风气所震惊,并指出即使在同一朝代中,依然有一些人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后,诗人提到“华胥”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相结合。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南宋初年,社会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日益严重,诗人借此表达对当时士人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放言十首》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人生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世俗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肥胖的骑马郎,代表着当时社会中那些沉迷于物质享受和权力的人。他们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却在追求声名和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了内心的平和和自然的本性。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和批判。
而“枯槁林下士”则是对隐士的描绘,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理想。这种隐士的生活方式与“轻肥马上郎”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最后提到的“华胥”,更是将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冷静审视,揭示了诗人在世俗与理想间的挣扎与反思。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强调理想与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生活追求。诗人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态度,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轻肥马上郎”指代什么样的人物?
A. 追求享乐的权贵
B. 清贫的隐士
C. 诗人自己
“华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理想和美好的追求
C. 世俗名利
诗中提到的“智人”是如何看待世俗的?
A. 深感震惊
B. 无所谓
C. 追逐名利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比,黄庭坚的诗更加关注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对人生的纵情。两者在主题上呈现了不同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