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5:12
只道春归归尚早。
几度听莺,人倚莺声老。
故国山河青未了。
夕阳冉冉生芳草。
算是今年春事好。
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
至竟东风难破笑。
蘼芜山下行人少。
只说春天的归来还为时尚早。
几次听到黄莺的歌声,人却因黄莺的歌声渐渐变老。
故乡的山河依旧青翠未尽。
夕阳缓缓升起,芳草依旧生长。
算是今年的春天景色不错。
春天已在天涯,游子何曾归来?
最终连东风也难以打破这份微笑。
蘼芜山下行人已经很少。
“莺声”常用以形容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机和希望。“东风”则是传统文化中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温暖和新的开始。诗中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春”的象征意义。
陈训正,清代诗人,其作品常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此诗作于春季,正值思乡之际,诗人以春天的景色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传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
这首《蝶恋花二首 其二》充满了对春天和故乡的深切思念。诗歌开头即以“春归”引入,传达出一种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期待与焦急。随着“几度听莺”的描写,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听到的莺声仿佛在提醒他时光的飞逝和自身的老去。接下来的“故国山河青未了”,则是对故乡的眷恋,虽远离故土,但那青翠的山河依旧在心中鲜明可见。
“夕阳冉冉生芳草”透露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夕阳映照下的芳草更显出春天的生机,但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转而“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表达出游子在外的无奈与思乡的情绪。最后两句则以“东风”和“行人少”收尾,既传达出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同时也映射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游子在春天的思念与感伤,兼具了自然的美与人情的愁,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全诗通过春天的描绘,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在时光洪流中的无奈与孤独感。
诗中提到的鸟是什么?
A. 燕子
B. 黄莺
C. 麻雀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讨厌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