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元宵》

时间: 2025-05-02 19:10:31

诗句

佳节金吾全不禁,鳌山处处斗鲜妍。

笙歌地觉春如海,镫火人忘月在天。

醉酒欢声闻比户,抛毬雅戏乐韶年。

归家姊妹馀喧笑,猜谜传来五色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10:31

原文展示:

佳节金吾全不禁,
鳌山处处斗鲜妍。
笙歌地觉春如海,
镫火人忘月在天。
醉酒欢声闻比户,
抛毬雅戏乐韶年。
归家姊妹馀喧笑,
猜谜传来五色笺。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佳节里,守夜的金吾神完全不禁忌,
鳌山上处处争奇斗艳,鲜花绽放。
笙歌响起,仿佛春天的气息如海洋般涌来,
灯火辉煌,人们忘却了天上的明月。
醉酒的欢声从门外传来,
抛球的雅致游戏让快乐的时光更显美好。
回到家中,姐妹们笑声不断,
猜谜的欢声传来,五色的纸条飞舞。

注释:

  • 金吾:古代负责夜间巡逻的官员,意指守夜的神灵,这里指节日的欢庆没有禁忌。
  • 鳌山:传说中的山,象征美丽的景色或盛会的场所。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指用笙来演奏的乐曲。
  • 镫火:镫是灯具,灯火辉煌的意象。
  • 抛毬:抛球,指一种游戏,寓意欢乐的活动。
  • 五色笺:五种颜色的纸条,用于节日中的猜谜游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宗爱(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吴宗爱以其清新优雅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这首《元宵》写于元宵节,表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节庆活动的重视与乐观情绪。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吉祥,是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生活的重要时刻。

诗歌鉴赏:

《元宵》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节日的热爱与庆祝的方式。首句“佳节金吾全不禁”,即刻营造出一种自由欢快的氛围,仿佛在告诉读者,节日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时光,所有的快乐都可以尽情释放。接着,通过“鳌山处处斗鲜妍”,诗人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面,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生机。

“笙歌地觉春如海”,通过音乐与春天的连接,传达了节日的喜庆和活力。灯火辉煌的场景让人忘却了月亮的存在,突显出人们在欢庆中的沉醉与投入。酒醉后的欢声笑语,游戏的欢愉,进一步加强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最后,诗人描绘了归家后的温馨场景,姐妹们的喧笑和谜语的传递,展示了家庭的温暖与团圆的喜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享受生活、珍视亲情的美好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佳节金吾全不禁:元宵节到来,守夜的神灵不再设限,暗示节日的欢庆没有约束。
  2. 鳌山处处斗鲜妍:美丽的景色如同争艳的花朵,描绘节日的繁华。
  3. 笙歌地觉春如海:乐声如春潮般涌动,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气氛。
  4. 镫火人忘月在天:灯火辉煌,让人们忘却夜空的明月,沉浸在欢乐中。
  5. 醉酒欢声闻比户:醉酒的欢笑声传出门外,显示出节日的热闹与欢乐。
  6. 抛毬雅戏乐韶年:抛球游戏的雅致,增添了青春的乐趣。
  7. 归家姊妹馀喧笑:回到家中,姐妹们的欢声笑语,体现家庭的温馨。
  8. 猜谜传来五色笺:谜语的竞猜带来了节日的趣味,五彩纸条象征着丰富的节日文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海洋,增强了春天的意象。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春如海”,夸张了春天的气息,体现节日的热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元宵节的热爱与欢庆,强调了节日的团圆与欢乐,展示了人们在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乐趣与家庭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吾:象征节日的欢庆与解放。
  • 鳌山:美丽的景象,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笙歌:音乐的意象,传达节日的热烈气氛。
  • 镫火:灯火的意象,象征温暖与欢愉。
  • 抛毬:游戏的意象,体现青春的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元宵》是哪个节日的诗词?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金吾”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夜间巡逻的官员
    • C. 一种节日食物
    • D. 一座山
  3. 诗中“笙歌地觉春如海”中的“春如海”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的气息如海洋般涌动
    • B. 春天的海洋
    • C. 春天的花园
    • D. 春天的天空

答案:

  1. B. 元宵节
  2. B. 夜间巡逻的官员
  3. A. 春天的气息如海洋般涌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王维
  • 《静夜思》 李白
  • 《元夕》 苏轼

诗词对比:

  • 《元宵》与苏轼的《元夕》均描绘了元宵节的欢庆,但吴宗爱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家庭场景,而苏轼则强调了节日的景象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大观》
  • 《清代诗人吴宗爱研究》
  • 《元宵节的文化与习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忆江南 其二 忆江南 秋怀 忆江南 忆江南 次韵和壑老,并呈小薇、仰斋二师 忆江南 忆江南三首 其三 忆江南十九首 其十九 忆江南 其三 宿归宗寺衣钵寮,无眠忆旧 忆江南 其四 忆江南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智圆行方 石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善为我辞 三锤两棒 声吞气忍 老三届 办理 弘旷 走字旁的字 閠字旁的字 挂印悬牌 保胎 赤字旁的字 得不偿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