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2:27
重阳夕内宿
晏殊 〔宋代〕
把菊醒陶酒,扬鞭入汉闱。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在重阳节的傍晚,我把菊花酿制的酒唤醒,骑马进入汉代的宫阙。秋天时聚集的蚊虫尚未消失,唯有孤鸟在黄昏时分提前归巢。世间的寒暖交替,人们却难以分清今天和昨天的不同。我悠然自得地倒下帽子,频频梦到北山的薇草。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小山,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擅长写词,作品优美流畅,情感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在词风上追求清雅自然,多描写人生感悟及自然景色。
《重阳夕内宿》写于重阳节,反映了诗人在节日中独自一人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身边的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夕内宿》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开篇用“把菊醒陶酒”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菊花与酒的结合,代表着节日的欢愉与孤独的交织。随后以“扬鞭入汉闱”展现出一种走入历史的穿越感,诗人似乎在寻找过去的辉煌。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两句,描绘了秋天的寂静与孤独,蚊虫依然在秋天的气息中徘徊,而孤鸟则在黄昏时分归巢,暗示着生命的单独与归属感。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人世间的“凉暄隔”,即对比着世事的变迁与人心的无常。
最后两句“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则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自由的追求。倒冠佩象征着一种洒脱与不拘一格,与北山的薇草相呼应,意味着诗人心中对自然与乡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节日的庆祝,也有对孤独与思乡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与美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自然与故乡的深切怀念,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汉闱?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重阳夕内宿》与《登高》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