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重阳夕内宿》

时间: 2025-04-30 21:22:27

诗句

把菊醒陶酒,扬鞭入汉闱。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2:27

原文展示

重阳夕内宿
晏殊 〔宋代〕

把菊醒陶酒,扬鞭入汉闱。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
世有凉暄隔,人无今昨非。
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的傍晚,我把菊花酿制的酒唤醒,骑马进入汉代的宫阙。秋天时聚集的蚊虫尚未消失,唯有孤鸟在黄昏时分提前归巢。世间的寒暖交替,人们却难以分清今天和昨天的不同。我悠然自得地倒下帽子,频频梦到北山的薇草。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传统。
  • 陶酒:用陶器盛装的酒,通常为自酿的酒。
  • 汉闱:指汉代的宫殿,这里可理解为古代的豪宅或高贵场所。
  • 聚蚊:指秋天蚊虫尚未消失,象征着秋日的气息。
  • 独鸟:独自归巢的鸟,象征孤独和归属感。
  • 凉暄:指寒冷与温暖的交替。
  • 悠然:心情闲适自在的样子。
  • 倒冠佩:将帽子倒置,形容一种放松和随意的态度。
  • 北山薇:北山的薇草,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
  • 汉闱:代表古代帝王之家,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 北山:诗中提到的北山,可能指代作者所熟悉的地方,含有乡愁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小山,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擅长写词,作品优美流畅,情感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在词风上追求清雅自然,多描写人生感悟及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重阳夕内宿》写于重阳节,反映了诗人在节日中独自一人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身边的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重阳夕内宿》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开篇用“把菊醒陶酒”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菊花与酒的结合,代表着节日的欢愉与孤独的交织。随后以“扬鞭入汉闱”展现出一种走入历史的穿越感,诗人似乎在寻找过去的辉煌。

“聚蚊秋未息,独鸟暮先归”两句,描绘了秋天的寂静与孤独,蚊虫依然在秋天的气息中徘徊,而孤鸟则在黄昏时分归巢,暗示着生命的单独与归属感。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人世间的“凉暄隔”,即对比着世事的变迁与人心的无常。

最后两句“悠然倒冠佩,频梦北山薇”则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自由的追求。倒冠佩象征着一种洒脱与不拘一格,与北山的薇草相呼应,意味着诗人心中对自然与乡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节日的庆祝,也有对孤独与思乡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与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把菊醒陶酒:在重阳节,举杯唤醒菊花酒,象征着节日的来临与欢庆。
  2. 扬鞭入汉闱:骑马进入古代的宫殿,暗示着对历史的追忆与憧憬。
  3. 聚蚊秋未息:秋天的蚊虫尚未消失,表现出秋天的特有气息。
  4. 独鸟暮先归:黄昏时分,孤鸟归巢,象征孤独与归属。
  5. 世有凉暄隔:世间的寒暖交替,表现出人事的变迁。
  6. 人无今昨非:人们难以分清今天与昨天的不同,感叹时间的流逝。
  7. 悠然倒冠佩:心情自在,象征一种放松的态度。
  8. 频梦北山薇:常常梦见北山的薇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凉暄隔”和“今昨非”,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意。
  • 比喻:用“独鸟”象征孤独,生动形象。
  • 拟人:将“蚊虫”赋予生命,增强了秋天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自然与故乡的深切怀念,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高洁。
  • 陶酒:象征传统与文化。
  • 独鸟:象征孤独与归属感。
  • 北山薇:象征自然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端午节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汉闱?

    • A. 走路
    • B. 骑马
    • C. 船只
  3.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A. 把菊醒陶酒
    • B. 悠然倒冠佩
    • C. 聚蚊秋未息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骑马
  3. B. 悠然倒冠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写了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重阳夕内宿》《登高》的对比:

  • 主题:两首诗均涉及重阳节,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晏殊更侧重于孤独与自然的结合,而王之涣则强调了情感的深切与思乡。
  • 风格:晏殊的诗词风格较为婉约细腻,而王之涣则更直接豪放,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选》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素梅 三五 素梅 三四 素梅 三二 素梅 三十 素梅 二九 素梅 二七 素梅 二五 素梅 二四 素梅 二三 素梅 二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孺的词语有哪些 堂哉皇哉 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镇江市 病字头的字 睚眦杀人 屹然挺立 大难不死 牛字旁的字 飞挝 酒病花愁 游心骋目 物种 耨眃温敦 阜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