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江月 其四》

时间: 2025-08-05 06:54:30

诗句

客有感于明季,弘光毕竟庸夫。

望风先自出南都。

进退大家失据。

何似艰危今日,吾民微禹其鱼。

执殳谁欲作前驱。

众口咸呼曰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5 06:54:30

原文展示:

客有感于明季,弘光毕竟庸夫。
望风先自出南都。进退大家失据。
何似艰危今日,吾民微禹其鱼。
执殳谁欲作前驱。众口咸呼曰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末时期的感慨,弘光政权终究是个庸碌的统治者。面对南都的风声鹤唳,前有退路的大家都失去了立足之地。与今日艰难的局势相比,人民的处境犹如大禹治水时的渔民。现在又有谁愿意挺身而出成为前驱呢?大家都在齐声呼喊着要离开。

注释:

  • 明季:指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弘光:明朝末年的一个短暂的政权,因乏能臣而被认为是庸夫。
  • 南都:指南京,明朝的都城。
  • 执殳:执掌武器,这里比喻有能力的人。
  • 前驱:前锋,指愿意在危机中站出来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前,近代诗人,生活在清代初期,作品多描绘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难,风格悲凉而深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末清初,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乱,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四》以明末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比弘光政权的庸碌与当今的艰难,反映出社会的不安与无奈。开篇两句,诗人用“庸夫”形容弘光政权,表明对其的不屑与批评,紧接着的“望风先自出南都”则描绘了逃避现实的百姓,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

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升华了主题,通过“何似艰危今日,吾民微禹其鱼”的比喻,表达出人民在困境中挣扎的状态,似乎在暗示历史的轮回与人们命运的悲哀。最后的“众口咸呼曰去”,体现了民众的共识与无所适从,既是一种对现状的不满,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有感于明季:诗人作为旁观者,感慨明末的动荡。
  2. 弘光毕竟庸夫:对弘光政权的评价,认为其无能。
  3. 望风先自出南都:表现出逃避现实的人们,面临危机时的无奈。
  4. 进退大家失据:在危机中,大家都失去了立足之地。
  5. 何似艰危今日:与当今艰难的局势形成对比。
  6. 吾民微禹其鱼:借用大禹治水的典故,暗喻人民的困境。
  7. 执殳谁欲作前驱:质疑在危机中愿意承担责任的人。
  8. 众口咸呼曰去:反映民众的共识,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民比作“微禹其鱼”,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困境。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呈现出对历史轮回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民困境的同情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基调悲凉而深刻。

意象分析:

  • 明季:象征着动荡与无序。
  • 庸夫:代表无能的统治者。
  • 南都:象征着历史的中心与希望。
  • 大禹:象征着治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弘光”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政权?

    • A. 唐朝
    • B. 明朝
    • C. 清朝
    • D. 宋朝
  2. 诗人对人民的处境使用了哪个历史人物的比喻?

    • A. 孟子
    • B. 大禹
    • C. 诸葛亮
    • D. 李白

答案:

  1. B. 明朝
  2. B. 大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表现了国家动荡与人民苦难。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西江月 其四》:两首诗均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但《春望》更多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而《西江月 其四》则更显悲凉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清诗词研究》
  • 《诗词的背后: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 思美人 秋日即事 其十三 过苏州 其六 黄慎之自闽见访夜坐对酌怅然有感四首 其二 遣兴 其二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题竹木石图 其一 秋日即事 其四 忆王孙十二首  其一 集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頁字旁的字 嬉皮士 欠字旁的字 东窗妇 相安无事 大材小用 显盛 业绍箕裘 得缩头时且缩头 香字旁的字 色字旁的字 龙德在田 沾逮 没法奈何 门字框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