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2:08
西江月•山上吟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千叶寒云护者,一緺流水环之。
乱山横处亦堪诗。索向天涯游子。
古庙谒来曾记,板桥望处偏迷。
瘦驴到处葛巾欹。一幅倪迂画里。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景色,寒冷的云层如千叶般遮护着大地,丝丝流水环绕其间。横亘的山峦也让人感到诗意,仿佛在呼唤远方的游子。曾经拜谒古庙的记忆如烟而逝,站在板桥上望去,景象却让人感到迷茫。瘦弱的驴子走遍四方,头上的葛巾随风倾斜,仿佛一幅倪瓒的山水画。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善于在细腻中见深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西江月•山上吟》以典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自然的宁静与游子的孤独心理。开篇“千叶寒云护者,一緺流水环之”便抓住了读者的心,描绘出一种寒冷而又温柔的自然景象,宛如一幅细腻的山水画。诗中“乱山横处亦堪诗”不仅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游子在远方游荡,心中难免产生迷茫。
“古庙谒来曾记,板桥望处偏迷”承接了前面的思绪,古庙的拜访是对往昔的追忆,而“偏迷”则揭示了游子心中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茫然。最后两句“瘦驴到处葛巾欹,一幅倪迂画里”,描绘了驴子的形象,似乎在象征一种被现实压迫的无奈。同时,倪迢的绘画意象更是将诗的意境提升至艺术的高度,充满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整首诗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深刻理解,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宁静与内心平和的愿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千叶寒云”中的“千叶”指的是:
A. 许多叶子
B. 许多云层
C. 一片叶子
“古庙谒来曾记”中的“谒”指的是:
A. 参拜
B. 游玩
C. 观赏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游子的孤独与思念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董以宁的作品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进行比较,前者聚焦于自然与游子的心境,后者则着重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