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3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33:18
次韵和马都官宛溪浮桥
作者: 梅尧臣
在昔当阳侯,建桥临大川。
洪波不为阻,驰道南北连。
何此小溪上,拟象坦且平。
马头分朱栏,水底裁碧天。
白雨紧大笮,断虹生横舷。
游鱼不可见,车骑久临渊。
在过去,当阳侯在这里建了桥,横跨大江大河。
洪水也无法阻挡,南北的道路连通无阻。
为何在这小溪上,桥面如同平坦的图象?
马头分开朱红的栏杆,水底映照着碧蓝的天空。
细雨紧紧地拍打着大伞,断虹横架在船舷上。
水中的游鱼看不见,车马在此久驻于深渊。
诗中提到的“当阳侯”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位地方官员有关,象征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运作。同时,“洪波不为阻”暗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蕙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此诗作于梅尧臣在当阳游览时,看到宛溪浮桥,受到其景致与历史的激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的赞美。
这首诗描绘了宛溪浮桥的壮美景观,诗人在桥上眺望,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诗的开头通过“在昔当阳侯,建桥临大川”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营造了一种庄重的氛围。接着,“洪波不为阻,驰道南北连”表达了桥梁的伟大和通达,象征着交通的便利和经济的繁荣。
在描写桥的景象时,梅尧臣用“何此小溪上,拟象坦且平”比喻桥面如同平坦的画布,显得极为生动。之后,诗人用“马头分朱栏,水底裁碧天”展现了水面与天空的倒影,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最后两句“游鱼不可见,车骑久临渊”意在传达一种静谧的氛围,桥上车骑往来,却看不到水中游动的鱼,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深刻了诗的意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文建设的欣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次韵和马都官宛溪浮桥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洪波不为阻”意指什么?
诗中“游鱼不可见”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