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乙丑重五》

时间: 2025-04-26 20:53:54

诗句

飞棹中流救屈平,俚歌宁复楚遗声?

危冠更在门楣上,但觉萧敷与艾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3:54

原文展示

乙丑重五
飞棹中流救屈平,
俚歌宁复楚遗声?
危冠更在门楣上,
但觉萧敷与艾荣。

白话文翻译

在汨罗江中划船,试图拯救屈原,
民间的歌谣,何能再续楚地的遗音?
高悬的冠冕依旧在门上,
但却只觉得艾草香气弥漫。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棹: 快速划动的船桨。
  • 屈平: 指屈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以忠诚和正直著称。
  • 俚歌: 民间流传的歌曲。
  • 危冠: 高悬的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威。
  • 萧敷: 指萧条的样子,亦有悲凉之意。
  • 艾荣: 艾草的花,艾草在端午节时用作驱邪避疫的象征。

典故解析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闻名。诗中提到的“飞棹中流救屈平”暗指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壮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作品风格豪放激昂,常以个人情怀寄托国家兴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五节,即端午节,陆游借此节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体现了他对忠臣烈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乙丑重五》是一首感怀诗,通过屈原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以“飞棹中流救屈平”点题,表现出对屈原的敬仰,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在当时国家动荡、民心不安的情境下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以“俚歌宁复楚遗声”的质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英雄的追忆,感叹民间歌谣已无法再续屈原的遗音,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失落。

“危冠更在门楣上”一句,则通过对权威象征物的描绘,暗示了当时人们对权力的依赖与期待,同时也折射出诗人的无奈和愤懑。最后一句“但觉萧敷与艾荣”则以艾草作为象征,传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感怀,以及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这一系列意象交织,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棹中流救屈平: 描绘了屈原在江流中艰难挣扎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钦佩与同情。
  • 俚歌宁复楚遗声: 质疑民间歌谣的力量,暗示古老的文化与精神难以再现。
  • 危冠更在门楣上: 表现出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
  • 但觉萧敷与艾荣: 结合端午节的传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如“飞棹”与“救屈平”的结合,以及“危冠”与“门楣”的对照,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屈原的怀念与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原: 忠诚与正义的象征。
  • 飞棹: 追求理想与自由的象征。
  • 艾草: 传统文化的象征,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屈平”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2. 诗中“飞棹”指的是什么?

    • A. 船桨
    • B. 船
    • C. 河流
  3. “危冠更在门楣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传统的追忆
    • B. 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自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端午日赐衣》:汪洙的诗作,表达对端午节的传统与情感。

诗词对比
陆游与屈原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但陆游的作品更强调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而屈原则更突出个人的悲壮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陆游诗文集》
  2. 《屈原与楚辞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子夜歌四首 其四 子夜歌四首 其二 子夜歌 子夜歌 中实见示红桥笛语,谱此继声 子夜歌 子夜歌 子夜歌慢 子夜歌十六首 其十六 子夜歌十六首 其十五 子夜歌十六首 其十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马足龙沙 积沙成滩 血字旁的字 敬业乐群 酷愤 妙绝时人 无字旁的字 析言破律 豆字旁的字 包含禄的词语有哪些 匸字旁的字 遂非文过 面字旁的字 轻简 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孝子爱日 包含碰的词语有哪些 漕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