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2:4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2:47:01
秋来乍缺阶前月,应是难圆。
倘许重圆。一夜相看胜十年。
自从三五分携后,泪满吟笺。
欲寄吟笺。比似银河隔九天。
秋天来临,眼前的月亮忽然缺了一角,想必是难以圆满的。
如果能再次团圆,那一夜的相聚胜过十年的分离。
自从那次三五个朋友相聚之后,泪水已湿透了我的吟诗纸笺。
我想寄出这纸笺,但就像银河两岸,彼此相隔九天。
朱庸斋,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五四运动等思想潮流的影响。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真挚,风格细腻。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思念之际。诗人可能经历了与友人的离别,借助缺月和秋夜的意象抒发思念之情,展现了对团圆的渴望与无奈。
《采桑子》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词作,诗人通过秋天的月亮缺失来引入思念的情感。月亮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情感寄托的象征。诗人用“乍缺”来表达月亮的变幻无常,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脆弱、难以把握。
“倘许重圆”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重圆不仅是月亮的圆满,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聚。这里的“一夜相看胜十年”更是将思念的深切与时间的无情进行了对比,突显了相聚的珍贵。
接下来的“泪满吟笺”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纸笺承载着他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一句将这种思念推向高潮,欲寄的诗笺与银河的距离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也让人感受到那种难以传达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情感的流露恰到好处,使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诗人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脆弱与珍贵。
诗中提到的“乍缺”是指什么?
A. 月亮变化
B. 秋天的开始
C. 离别的痛苦
诗人希望与友人重聚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A. 无奈
B. 渴望
C. 忍耐
“欲寄吟笺”中的“吟笺”指的是什么?
A. 一首诗
B. 书信纸
C. 日记本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朱庸斋的作品更加强调团圆的渴望,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于对往昔的回忆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