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8:40
采桑子 记西湖旧游
原文展示
水西山北閒游处,翠盖招凉。
红袖拈香。
雁外鸥边易夕阳。
石床自扫松阴冷,卧想秋江。
几许清狂。
潘鬓年来也自霜。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水边、山北的闲游之处,绿树成荫,凉意袭人。
红袖女子轻拈香料,
在鴈群与鸥群之外,夕阳映照着湖面。
我在石床上自扫松阴的清冷,躺着想念那秋天的江水。
心中几多清狂的情怀,
头发虽然已白,却仍然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
注释
- 水西山北:指的是西湖的北岸,风景优美,适合游玩。
- 翠盖:指繁茂的树木,像绿盖一样。
- 红袖:指穿着红色衣袖的女子,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性。
- 拈香:轻轻拿着香料,表示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
- 雁外鸥边:形容飞鸟在湖面上翱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 松阴冷:在松树的阴影下感到一丝凉意。
- 潘鬓:潘江的头发,常用来形容白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廷式(约1700-1750年),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常透出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采桑子 记西湖旧游》是文廷式在回忆自己曾经游览西湖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往昔美好回忆的珍视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记西湖旧游》以西湖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悠闲的游玩场景。诗的开头以“水西山北闲游处”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凸显了自然的美好与惬意。接着,诗人通过“翠盖招凉”描绘了树荫下的凉爽,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清凉和舒适。红袖女子的出现,则为画面增添了人间的温情与生动。
在描写中,诗人通过“雁外鸥边易夕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水面上,给予人一种温暖而又柔和的感受。接下来的“石床自扫松阴冷”,表现了诗人享受自然的闲适与自得,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和清冷的情感。
最后的“几许清狂”与“潘鬓年来也自霜”,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诗人虽然已年华渐逝,但心中对美好回忆的执念与情感依旧如昔,表现了他对青春和生命的复杂情感。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回忆,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情的交融,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西山北闲游处:开篇点明了游玩的地点,既有地理位置的指引,又暗含闲适的心境。
- 翠盖招凉: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 红袖拈香:引入红袖女,增添了人情味与生活气息。
- 雁外鸥边易夕阳:夕阳映照,形成优美的画面,表达了静谧与美好的意境。
- 石床自扫松阴冷:表现诗人的闲适身姿,感受自然的清冷。
- 卧想秋江:自由放松的状态下,回忆起秋水的美好。
- 几许清狂: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清狂是对激情与理智的反思。
- 潘鬓年来也自霜:以头发变白暗示时光流逝,感慨青春稍纵即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翠盖”比喻树木的繁茂,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招凉”使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流露出对青春流逝的感叹,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心深处清狂情感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宁静的生活环境。
- 松阴:代表清凉与自在的意境。
- 红袖:象征美丽与温情的人物形象。
- 夕阳:象征温暖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西山北”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西湖的南岸
- B. 西湖的北岸
- C. 山的西边
- D. 东湖
-
“红袖拈香”中的“红袖”通常用来指代什么?
- A. 美丽的女性
- B. 自然景色
- C. 诗人的心情
- D. 夕阳
-
诗中“几许清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青春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战争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作品,描写豪情与壮志。
- 《忆江南》:白居易的作品,流露出对江南美景的眷恋。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与《采桑子》中的怀旧情感相似。
- 《登高》:杜甫通过描写高处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的思考,与文廷式的情感基调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对清代诗词的全面汇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